最近,小紅書用戶發現了一隻奇怪的鳥,姿勢詭異,人來了也不動。
評論有網友指出,這是感染了禽類傳染病新城疫——不僅鳥沒救了,而且,一旦碰完它再去碰其他鳥,還會導致其他鳥得病!
先說結論:出現這種姿勢的鳥,確實有可能是感染了新城疫,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導致的;從安全角度出發,我們最好不要直接觸碰它。
那麼,碰到掉落在地上狀態異常的鳥,怎麼救鳥才能讓人和鳥都安全呢?
什麼是新城疫?
“這隻鳥怎麼一直在仰望天空,奇奇怪怪的,而且人都走近了也不飛,甚至連動都不動?”
這種鳥類頭頸後仰的姿勢被稱為“觀星狀”, 是一種神經癥狀。當鳥類表現出這種臨床癥狀時,說明出現了神經損傷,這往往也會影響它們的正常行走,哪怕有人靠近它們也難以動彈。
感染新城疫的雞表現出“觀星狀”
在鳥類的“著名”傳染病中,最有可能出現觀星狀的疾病就是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這是一種禽類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引起。1926年,新城疫首次於印尼爪哇島被發現,同年發現於英國新城,因此根據其發生地地名命名為“新城疫”。患有新城疫的鳥類通常會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包括高熱、精神沉鬱、呆立、羽松垂翼、呼吸困難、腹瀉、神經癥狀等。
新城疫病毒能夠感染250種以上的鳥類,不僅能感染最常見的家禽——雞、鴨、鵝,還會感染鴿、鵪鶉、火雞等,鶴、鸚鵡、斑鳩、椋鳥、鷹、隼等野生鳥類亦是易感動物。該病傳播迅速、發病率及病死率高,嚴重危害全球養禽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LE)列為A類動物疫病(同為A類的還有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烈性傳染病);一旦發現動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應當及時報告。
新城疫不僅僅是一種動物疫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好在感染了新城疫的人一般沒有明顯癥狀,偶爾會有結膜炎、頭痛、發熱等不適。
新城疫病毒對熱敏感,對化學消毒劑抵抗性不強,因此,在60℃或陽光直射下30分鐘即可將病毒滅活,使用常見的消毒劑如漂白粉、氫氧化鈉、乙醇等,在推薦濃度下使用20分鐘亦可滅活。若不慎接觸到患有新城疫的鳥類,只要及時做好消毒,就能夠大大減少其對人和動物的傳播風險。
也可能是其他疾病
但遇到“觀星狀”的鳥也不必過於恐慌,“觀星狀”並不代表鳥一定就感染了新城疫。
“觀星狀”只是一種神經癥狀的表現,並非某種疾病的特異性癥狀。例如,患有維生素B1缺乏症的鳥類,也會因為外周神經麻痹和多發性神經炎而表現出頭頸後仰的“觀星狀”,同時也會出現精神沉鬱、步態不穩、羽毛蓬亂等表現,壓在腹下痙攣的雙腿也會讓它們在人靠近后保持不動——從單純眼觀的角度來看,這是不是和“新城疫”挺像的?但維生素B1缺乏症只是一種營養代謝病,不僅沒有傳染性,而且,只要及時為患鳥補充維生素B1,它們很快就會痊癒。
一隻表現出“觀星狀”的鸚鵡,具體原因未知
因此,當在路上遇到“觀星狀”的鳥時,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這隻鳥一定生病了。此時,為它聯繫醫生就是我們最恰當的選擇——最好的辦法是直接聯繫所在地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聽從專業人員的指揮。不建議輕易碰觸患鳥,畢竟在沒做檢查之前,誰都不能確定它是否患有傳染病。至於後續的轉移及治療工作,那就交予專業人員去處理吧。
如果我們必須要接觸患鳥、對其進行轉移,應當把它當作患有傳染病的鳥類去對待:在此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比如佩戴醫用檢查手套、口罩等,在接觸后要及時洗手並做好消毒,防止疫病的傳播。
鳥類還可能攜帶什麼病原體
這個帖子也讓一些朋友擔心:平時遇到的鳥會不會也可能攜帶病原體?貿然救鳥,會不會也讓我們自己染上疾病?
這是有可能的。與人一樣,鳥類也會因感染病毒、細菌等病原體而患病,其中不乏人畜共患傳染病,禽流感、衣原體病就是其中的代表。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引起的傳染性疾病,根據禽流感病毒毒力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和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其中,H5N1、H7N9等亞型的禽流感病毒能夠感染人,輕可造成上呼吸道感染,重可發展為重症肺炎等甚至死亡。
患有低致病性禽流感的雞最常表現出呼吸道癥狀,但對於野禽來說,大多數感染后都不產生臨診癥狀。高致病性禽流感則與新城疫一樣,同屬於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分類中的A類病——但比較麻煩的是,高致病性禽流感雖對禽類有著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但感染的野禽多數卻不會產生顯著的臨床癥狀。這些沒有明顯癥狀的野禽會成為健康帶毒者,隨著它們與其他禽類(包括家禽)的接觸、遷徙等活動,造成禽流感的流行傳播。
衣原體病(chlamydiosis)由衣原體(chlamydia)引起,禽類的衣原體病被稱為“鸚鵡熱”(psittacosis)或“鳥疫”(ornithosis)。這是一種接觸性人畜共患病,感染的人類通常表現出乾咳、高熱、肌肉疼痛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肺炎、腦膜炎等,危及患者生命。
一隻感染了鸚鵡熱的小藍鷺(未成年個體)
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能夠感染所有的鳥類,但易感程度各不相同。鸚鵡、火雞、鴿等可呈顯性感染,通常表現為結膜炎、眼鼻處有分泌物、腹瀉等。雞、鵝、野禽等多呈隱性感染,之前有研究發現,農民接觸了患病家禽後,痰液中被檢出了衣原體,說明人類接觸隱性感染的禽類仍有患病可能。
我們無法靠肉眼判斷禽類是否攜帶病原體,因此,如果遇到掉落在地上的鳥,我們在救助的同時,也一定要保障自己的安全。
遇到狀態異常的鳥,該怎麼辦?
如果在路上遇到了一隻狀態異常的鳥,我們能為它做些什麼?
第一條建議是輕而緩地慢慢靠近它,盡可能減少對它的驚擾。我們需要觀察這隻鳥是否有外傷,比如羽毛上沾有血跡、翅膀下耷無法抬起、想掙扎離開但無法正常行走等;如果沒有明顯外傷,是否有精神狀態不好、羽毛蓬亂、姿勢異常等情況。
如果有這些與健康鳥類明顯不一樣的特徵,我們應直接聯繫當地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等待專業人員的救治。畢竟,健康的成年野鳥不會給人類太多近距離觀察它們的機會。
如果不是患病,成年野鳥大多在人類靠近時就會飛走了
如果這隻鳥看起來沒有健康問題,那就要考慮它是否是一隻離巢的雛鳥。
如果小鳥已經羽翼豐滿,那它大概率是個在地上撒歡蹦跶的“熊孩子”,它的親鳥仍會照顧它,只要附近沒有威脅到它安全的人或動物,那我們大可以放心大膽地離去。若小鳥身邊存在危險因素,我們可以把它放到樹枝上,走開一定距離後觀察是否有親鳥前來;如果親鳥遲遲未到,這時就需要求助當地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
如果這隻小鳥的羽毛還沒長出,則需要我們幫它回巢。如果在附近找到了鳥巢且鳥巢沒有被破壞,我們只需要把小鳥放回巢,然後走開一定距離觀察親鳥是否回巢就可以。如果鳥巢破損,我們可以選用合適的巢材(比如樹枝、草葉),製作一個人工巢,懸掛到原鳥巢附近的位置,再把小鳥放到人工巢裡,等待觀察是否有親鳥回巢。如果一直沒有親鳥前來,我們需要立刻聯繫野生動物救護機構,並在等待救護期間為雛鳥做好保溫。
切記!無論鳥的狀況如何,千萬不要滿懷一腔救鳥熱情直接衝上前抓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身安全,避免被鳥攻擊或感染人畜共患病。
也千萬不要在看到小鳥之後就愛心爆發直接抱走,有些時候我們自以為愛心的行為,反而會造成小鳥和爸爸媽媽分別,幼鳥的人工育雛也並不容易,畢竟鳥爸鳥媽教給鳥寶寶的東西,比人類養父母能教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