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出現抑鬱情緒時,該怎麼辦?”
其實除了及時尋求專業治療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做一些對心理健康有益的事,預防或者改善已經出現的消極情緒,避免情況惡化。
一直以來流行的“堅持運動”“改善飲食結構”“早睡早起”等操作雖然有效,但對於本來就處於低能量時期的人來說,啟動和堅持本身就是一個難題。
為了説明大家更好地開啟自救,或及時拉身邊的人一把,我們整理出這份《抑鬱情緒改善指南》,希望你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1.看樹
這幾年,相比網紅景點,大家似乎更偏愛去一些露天的、“含綠量”高的自然勝地。
這或許是基因的召喚。
20 世紀 80 年代,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提出了“親生命力理論”(Biophilia hypothesis):人類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親近是一種本能,是進化賦予我們的一種基本需要。
因此,僅僅是待在自然中,我們就會因為這種連接感到滿足。
早在 40 年代,德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森林療養基地。
有研究發現:森林不僅緩解人的抑鬱和壓力水準,它富含的氧氣、負氧離子、芬多精等天然成分,對不少亞健康人群都有好處。
特別是對於長期待在室內的打工人來說,“看樹”就是森林療養最好的平替。
午休時分,同事們一起相約看樹,緩解工作疲勞,親測真的有用!
當我們看樹時,能暫時從充滿壓力的環境中逃離出來,跟隨樹木的搖擺放鬆注意力,變得寧靜、愉悅。
而且,樹是綠色的。
有實驗表明,凝視綠色場景(森林圖片也可以)10 分鐘,能夠讓皮質醇水準下降 15%,緩解壓力。
同時,樹的生長和凋零影響著人體的生物節律。這不僅指生理方面的變化,還會喚起我們內心對新生、希望、流逝、珍惜的感慨,在和樹木的連接中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收穫意義感和歸屬感。
現在春天到了,很多樹都長出了嫩綠的新芽,試著每天抬頭看看樹、抱抱樹,感受大自然賦予的強大生命力,你也會長出新的生命脈絡,慢慢地好起來。
2.重溫老劇
有沒有哪一部電視劇?/綜藝,是你會反覆重刷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媒介懷舊”能夠有效提升個體的積極自尊水準,緩解孤獨感和現實壓力。
一方面,老劇中的笑點、情節發展都是熟悉的,看劇需要的認知資源較少,因此更容易啟動和沉浸其中。
同時在觀看過程中,我們還會激活大腦的“預期獎賞迴路”,分泌讓人愉悅的多巴胺。
另一方面,觀看老劇會喚起過去的溫暖記憶,比如和家人圍在一起追劇、聊天,或者和好朋友、室友討論劇情等等。
這些美好的回憶本身就具有修復作用,它構成了“想像性社會聯結”,給了我們暫時逃避現實的機會。
同時,適度的懷舊和回憶,能夠幫助個體將現有的生活細節和過去聯繫起來,增強一個人的“自我連續性”。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連續的,就會傾向於對當下的自己做出積極評價,並主動做出自我完善和自我保護的行為。
3.逛超市
有沒有人也喜歡每到週末就喜歡去超市逛一圈?,哪怕什麼都不買,光是看看都感到被治癒。
消費心理學中有個“零售療法”,是指通過購物來調節負面情緒、釋放壓力。
現在很多人更習慣網購,但其實線下逛超市的療癒作用會更明顯。
首先,超市裡陳列整齊的商品、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氣味、手推車滾動的白噪音能夠刺激感官,帶來舒適、愉悅的體驗。
其次,“挑選需要的物品”這個過程,充分發揮了一個人的“主體性”,讓我們體驗到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滿足感,重建生活秩序。
心理學家基特·亞羅認為:在購物時,我們不只是買下“某件物品”,而是購買想像的“某種生活”。它會給購買者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緩解當下的壓力,增強身份感和力量感。
同時,逛超市是可以一個人完成的最小社交活動。超市提供了一種低壓力的社交環境,不需要和具體的人產生互動,在人流中就能夠感受到和現實世界的聯結,對抗抑鬱情緒帶來的迴避現實傾向。
最後,購物時你可以練習區分“我需要的”和“我想要的”,買自己真正用得上的東西,會帶來更強的成就感,也可以避免購物上癮帶來的副作用。
4.改變色彩搭配
大量研究表明:顏色和人的情緒及行為密切相關,不同的顏色對情緒的影響也不同。
心理學家 Wright 提出:
紅色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帶來興奮和刺激感;
藍色則能讓人平靜、專注,因為我們的視網膜視神經節細胞對藍光更敏感,它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綠色能夠降低“皮質醇水準”,緩解壓力;
明黃色能通過刺激分泌多巴胺,提升愉悅感……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顏色,來調節對應的消極情緒。
比如,穿亮色、多彩的衣服(如網路上流行的多巴胺穿搭)來增強自信;把牆面刷成藍色增加專注度等等。
除此之外,一項針對“建築場所色彩和情緒的關聯研究”發現,環境中顏色的豐富程度,對人的情緒也有影響:
單一的色彩會讓人覺得無聊和有攻擊性,顏色過分複雜的環境則會導致認知過載,感到疲憊。
而使用兩種互補色(一暖一冷)裝飾的環境,能讓個體的喚醒程度保持在最合適的水準,且感受到更強烈的歸屬感。
因此,你也可以試著選擇兩種喜歡的顏色,去豐富常住環境/常用物品中的搭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心情。
5.觀魚
提到“動物輔助干預”(animal-assisted interventions),大部分人首先聯想到的是狗。但考慮到養狗所需要的現實環境以及風險性,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
英國生物醫學和環境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綜述顯示:和魚類互動同樣能夠改善心理健康。
一項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僅僅是觀看 5 分鐘的魚,就能顯著緩解焦慮。
還有研究發現:投餵動物和觀看動物進食,都能帶來愉悅感和放鬆體驗。
“自然修復價值理論”認為:暴露在沒有威脅的自然環境中,可以有效恢復個體耗盡的認知資源,從而更輕鬆地應對壓力事件。
此外,研究者們還發現,魚類和人類之間也可以建立依戀關係。那些從狗狗身上獲得的情感陪伴,魚兒們也能給到你。
6.發掘自己的“ASMR 素材庫”
你在梳頭時,會感到很舒服嗎?
有種很流行的“靈魂提取器”就類似於梳子,用它按摩頭皮,能體驗到強烈的舒適感,連靈魂都覺得“爽到了”。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通過在耳洞、顱內、頭皮、背部或身體其他部位,進行視、聽、觸、嗅等感知上的特殊刺激,讓身體產生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ASMR)。
人會因此感到愉悅,進入一種深度放鬆和平靜的感知狀態,從而改善負面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有研究發現:給抑鬱症患者觀看“ASMR 觸發視頻”可以減少抑鬱癥狀,還能緩解慢性或長期的疼痛癥狀。
不過,對引發 ASMR 刺激的工具因人而異,比如“靈魂提取器”對有些人來說就沒有太大説明。
因此,最重要的是發掘自己專屬的“ASMR 素材庫”。
你可以從搜索一些比較熱門的 ASMR 視頻開始,嘗試不同的方式,或許就能找到適合你的“觸發器”。
7.重視你生命中的“獨特”氣味
在預防和治療情感障礙方面,比較有效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是“記憶特異性訓練”(Memory Specificity Training)。
治療師會通過一些熟悉的線索,引導個體喚起更多的自傳體記憶(指個體對過去親身經歷的事件的詳細回憶),並盡可能地將它具體化,從而幫助個體更客觀地看待過去的經歷,改善消極的思維模式。
而 2024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相比語言線索,“氣味線索”能夠喚起抑鬱患者更強烈、更具體、更生動的記憶。
這可能是由於氣味線索的提取路徑更為直接(直達海馬體和杏仁核),而語言線索則需要前額葉腦區的啟動(更困難的路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讓你愉悅的氣味,在情緒低落時聞一聞。
也可以找一些你成長過程中比較重要的舊物,比如舊書、舊玩具,或者去童年時期的房子待一會,盡可能地回憶一些和這個味道有關的具體事件,記錄下你的感受,讓熟悉的氣味帶領你以新的角度看待自己,找回安全感和信心。
8.赤腳踩地面
很多醫學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都發現:赤腳行走不僅對健康有益,還能提高主觀幸福感。
這不是鼓勵大家光腳出門。
心理諮詢中的“接地練習”(Grounding techniques)就來源於此,當來訪者感受到的痛苦太過強烈時,諮詢師會建議 TA 們練習通過感官與周圍環境建立連接,達到分散注意力的目的,從負面情緒中分離出來,聚焦在當下。
因此,刺激類型越豐富,分離的效果會越好。
比如,你可以每天光腳踩不同材質的地面(如木地板/瓷磚/草地等),提升你的“分辨性觸覺”,增強“情緒顆粒度”,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同時還能啟動你的“副交感神經”,提升睡眠品質。
9.看雲
在心理治療領域,“正念冥想”可以說是傳播度最廣的方法之一。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在緩解慢性疼痛、焦慮、抑鬱、飲食障礙等身心疾病方面有顯著作用。
簡單來說,它強調的是通過有意識地覺察,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並不帶評判地去旁觀,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恐懼中解放出來。
但在實際操作中,正念冥想是需要不斷練習才能達成的。
尤其對高焦慮的人來說,當大腦中總是有層出不窮的想法和資訊時,維持內在平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對這類人來說,抬頭看看雲,或許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冥想替代法。
讓你的眼睛跟隨雲的流動方向隨意流動,這個機械的小動作能夠快速啟動專注力,在無意識中清空大腦的雜念,達到冥想的效果。
10.塗色
曾經有段時間,成人塗色書風靡全球,不少人把塗色當作一種減壓方式。
這或許和“繪畫心理治療”有關。
很多臨床研究都發現:結構性塗色有助於減少焦慮情緒,還能提升抑鬱症患者的主觀幸福感和社會功能。
一方面,大部分塗色書的圖案都具有對稱性,由此創造了一個保護性空間,還能通過視覺刺激讓人感到平靜,獲得秩序感;
另一方面,塗色活動本身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宣洩途徑。個體通過使用不同的顏色將內心的情緒外化,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緊張。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塗色是一種投射——
出於對完整的渴求,繪畫者會在潛意識中處理和整合內心的衝突,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積極情緒。
寫在最後
前幾天考研出分,在網上刷到一個熱搜,令人感慨不已:
“複試是我去往春天的門票”。
不得不承認,社會大環境製造出來的焦慮感,正源源不斷地衝擊著每一個人,給幸福附加了太多前置條件,也給負面情緒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我們或許無法完全逃離這樣的環境,但可以試著練習認真對待自己的情緒。
焦慮時,找個安靜的地方躲一躲;抑鬱時,做點讓自己愉快的事。
平凡的日子裡,多積累一些能帶來能量的回憶;找不到希望時,勇敢地向內求索、向外求助。
別忘了,春天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
祝我們能享受每一個四季、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