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熱播劇《我的後半生》一度登上話題熱榜,頻頻引發全網熱議。 故事的開始,已經退休的文學系教授沈卓然,兒女雙全、三代同堂,原本過著令周圍人羨慕的退休生活。 可老伴的突然離世,打破了過往的歲月靜好,讓老沈陷入了悲痛之中無法自拔,自此鬱鬱寡歡,整日活在消沉之中,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為了能讓老沈早日走出痛苦,他的老友和兒女都建議他重新找個老伴兒,就這樣70歲的老沈開啟了“相親之路”。 由於他擁有過萬的退休金,住著一套近兩百平的房子,不僅生活條件優渥,自身還頗具文采,相親的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中老年人的注意。後來,老沈收穫了幾段黃昏戀,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可每段感情最終都會因為種種不合畫上句號。如今,這部劇迎來了大結局,故事的最後,老沈決定搬去養老院生活,一邊可以陪陪患病的老朋友,一邊也可以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中快樂度過晚年。 在旁人眼裡,他經歷喪偶,又面臨幾段緣分的終結,似乎註定孤獨終老。 事實上,老沈已經在數次分別后學會了與孤獨和解,不再執著於再婚,而是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 他告訴兒女們:“我過去怕老、怕孤獨,一直在尋找依靠。 這人呐,你要是好了,什麼都會好。 ”的確如此。 人老了,如果老伴先走一步,與其盲目再婚,不如試試這3種活法,經營好自己的晚年。
白岩松在一場演講中,談到一個觀點:“養老不容易,儲蓄健康比儲蓄金錢更重要。 ”隨後他舉了一個很現實的例子:當一個人健康受損,身體各項機能變差,隨著年齡增大,就容易反覆生病。 若是六十歲起就開始頻繁住院,需要依靠治療維持生命,一直到25歲,這0年會經歷多麼難熬的過程。 這些話聽起來殘酷,但卻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人在年輕時,總以為只要積攢了足夠多的錢,生活條件足夠好,未來就會避開一切風雨,免去老年苦,免自己無枝可依。 可到了一定年齡就會明白:若是失去了健康,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幸福指數就會隨之大大降低,即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難以填補健康的空缺。 《我的後半生》中,有這樣扎心一幕,不少網友看完後直呼太心酸。 聶老師博學多識,和沈教授一見如故,從興趣愛好到人生觀,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彼此都收穫了一段幸福時光。 誰曾想,聶老師突然癌症復發,暈倒在家,幸好被人及時發現送去了醫院。 聶老師病情惡化后,老友們緊急尋找她的親人過來照料,可她唯一的兒子卻遠在國外,打了數通電話都聯繫不上。 一邊要面對疾病的困擾,一邊是無依無靠的現狀,聶老師心中的酸楚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為健康問題的憂慮,給她原本平靜的生活帶來陣陣風雨,曾經設想的幸福晚年就這樣被打亂節奏。 股神巴菲特有段話說得非常深刻:
“如果我給你一輛車,並且這是你一生中唯一的一輛車,你會非常小心地照顧它,任何劃痕你都會修復,還會閱讀使用手冊等。
同樣你只有一副身體和一個大腦,你不能等到年齡大了才開始照顧它們,到那個時候,你可能已經過度使用它們了。 ”
人活一輩子,健康就是一切的根基。
不要等到年邁時躺在病床上,才開始後悔自己透支了身體,沒有好好珍惜健康。 更不要等到需要靠藥物維持各項機能,才意識到規律生活,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牢牢握住這1把鑰匙,善待自己的餘生:(0)堅持適度鍛煉,重塑自身活力:不必追求高強度的運動,每天飯後或晨起在公園中散散步,也是對身體機能的一次溫和喚醒。 打打太極,一招一式間,也能增強肌肉力量,提升身體的平衡能力。 偶爾也參與社區組織的老年健身操,和同齡人一起在歡快的節奏中舞動身體,既鍛煉了身體,又收穫了快樂與友誼。(2)規律生活節奏,學會富養身心:研究表明,良好的睡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還能緩解焦慮和壓力。 每天督促自己早點睡覺,戒煙限酒,保持營養均衡,也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發病風險。(3)定期全面體檢,及時發現問題:有多少人,因為小病拖成大病而悔恨不已,給自己造成終身遺憾。 每年做好計劃抽出時間,進行體檢,及時瞭解身體狀況,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並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避免小問題拖成大痛苦。 趁著歲月尚好,管理好健康,儲蓄好最關鍵的資本,為黃金年華留下最寶貴的財富。
美學家朱光潛曾說:
“人須有生趣才能有生機。
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領略得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揚所需要的力量。 ”
誠然。 人不管到了什麼年齡段,內心保持熱愛,擁有向陽生長的動力,才能讓生活煥發精彩。
對於大多數中老年人而言,培養一些適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是充實生活的關鍵所在。 《我的後半生》中,為人熱情爽朗的呂原被很多人稱為“高能量天花板”,活出了不少人羨慕的模樣。 六十歲的她,無論經歷什麼事,始終保持超強的生命力,時常能感染到身邊人。
早晨六點,她就能準備好豐盛的早餐,隔三差五還會變著花樣的研究美食。 吃完早餐後,她就開始收拾屋子,擦窗戶、拖地、整理衣服鞋子,好像永遠感覺不到累,對待每件事都幹勁滿滿。 和老沈相處的過程中,她還會不停引導對方,帶著老沈飯後遛彎,閑暇時踢毽子鍛煉身體,主打一個不服老。 旁人眼中耗時耗力的家務、勞動、鍛煉等,在呂原看來都是豐富生活的法寶,也是哄自己開心的源泉。 她每天掛在嘴邊的口頭禪通常都是:“人呐,不能悲觀,活著就要積極,積極就有辦法。 ”一開始她因為欣賞老沈,想與其結為夫婦,但最後發覺兩人確實不適合,也不再糾纏,而是回到原來的節奏里,繼續發著屬於自己的光。 活得通透的人,都不會在不值得的感情中留有太深執念,她們始終懂得走好自己的路,有所熱愛,就能收穫無限光亮。 呂原的絕佳狀態,讓我想起86歲的老戲骨吳彥姝,因為有著極強的親和力,被大家讚為“國民奶奶”。 年近九十的她,在採訪時坦言稱,自己現在能跑能跳,還能打籃球,從不會被年齡束縛。 平日里,她還會學習插花、健身、學著運用各種工具等,每天把生活排的充實且自在。 有人感慨,結了婚就沒有培養愛好的機會了。 對此她表示:“別為任何人而活,人要為自己活著,想吃什麼就吃,想玩什麼就玩.....”有人曾問她:“你都八十多了還出來演戲,孩子真不孝.....”她笑著回應:“人每天坐在家裡真的會很枯燥,必須要有自己熱愛的事物,演戲也好,去老年大學學畫畫也好,有所追求就是最好。 ”
有事做,有期待,忙中有閒,樂趣無限,其實就是晚年最好的狀態。 豐富自己的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這些都如同璀璨星辰,會照亮前行的路。在變老的路上,不妨試著培養這幾類興趣愛好,滋養自己的靈魂:(1)文化藝術類,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閱讀,可以拓寬認知; 寫作,可以記錄感悟; 繪畫,可以幫助靜心; 音樂,可以緩解壓力。 每一次開始,都能讓你的精神世界煥發活力。(2)生活實踐類,動手動腦,樂享成就:嘗試做一些手工編織等,或者學習攝影、製作短視頻,既能留下美好回憶,還能擁有新的成就感。(3)社交探索類,走出家門,開闊視野:閑暇時光,約著老友爬山或者去旅行,參加一些社會活動,身心都會得以舒暢。 長此以往,精氣神不僅會越來越飽滿,人也不會再因為歲月的流逝而黯淡無光。
周國平曾在書中講述過人在獨處時,逐步變化的三種狀態:起初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無法靜下心來,一心想要逃出寂寞。 後來是習慣於寂寞,安心下來,做各種事來驅逐寂寞。 當你徹底成熟后,將‘寂寞’變成一種創造的契機,在無人打擾的環境下,學會和自己相處,然後引發出關於生命、自我更深層次的思考和體驗。 《我的後半生》中,隨著故事的推進,老沈的心境就逐漸發生類似的變化。
老伴剛走的那段日子,他無法釋懷,沉浸在傷痛之中,又因為無人陪伴而感到不安。 後來雖然認識了新的朋友,融入了新的圈子,但他還是為未來的養老問題感到恐慌。 直到與幾位相親對象漸漸走散,又經歷了摯交好友的離世,他終於明白:與其等待“誰來陪我”,不如“自己陪自己”。學會獨處,是人生的必修課之一; 享受孤獨,是一個人成熟的開始。人在年輕時,總覺得朋友多了、圈子大了、飯局不斷,是充實人生的根本。 當見識了太多複雜人情,見證了太多人來人往,終有一天會明白:舒心自在的人生,是從安靜的生活開始的。 當你遠離了讓你費勁的圈子,減少了無謂的人情往來,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人生後半程,把人際關係打理好,給自己留出足夠的時間,聽一聽內心的聲音,瞭解晚年生活真正的需求。
(1)在獨處中修心,整理好不安的情緒:通過冥想,將注意力聚焦於呼吸,一呼一吸間,讓思緒平靜下來。 也可以在日記中傾訴內心的想法,當內心的煩惱具象化,便會發現它們似乎也沒那麼難以面對。(2)在安靜時光里,做好生活的斷舍離:閑暇時間,可以整理一下家中閑置的陳舊物品,收拾乾淨屋子的同時,也能讓內心變得澄澈明亮。(3)該清零的清零,穩定好自己的內核:往昔的榮耀與失落統統清零,不讓過去的成就成為禁錮當下的枷鎖,使人固步自封,穩定好自己的內核,是應對歲月變遷的關鍵。 人到晚年,不必再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中,給生活留一片清淨,內心才能得以安寧。
▽
很認同一個觀點:
“最好的晚年,不是將就著找個人作伴,而是活成自己的圓滿。”
老伴離世後,學會儘快理清心緒,認真面對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態度。人生旅程中,當你不再執著於尋找燭火來照亮自己,而是懂得自渡自愈,自會看見滿天星光。 點亮文末“愛心”,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