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
陶行知與人聊天時曾說:
“教育就像是一碗茶,要等涼了才能喝得痛快。”
話雖質樸,卻藏著大智慧。
現在的很多家長,著急給孩子報各種班,迫切地給孩子灌輸知識。
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
而好的教育,則要家長有耐心和智慧,需要家長靜待花開。
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助力孩子的成長?
不妨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里,找到一些啟發。
比如,堅持以下4個教育“原則”,孩子才會有出息!轉給家長吧。
01
生活,即教育
走進校園後。
學生往往會圍繞教科書去學習。
但聰明的家長會意識到,不能把書本當成整個世界。
陶行知先生說過:
“教科書就像是老黃歷,真正的知識在田埂上。”
家長要有“生活即教育”的意識,同時藉助生活的細節,給予孩子切實的引導。
舉個例子來說:
一位媽媽,每周都會帶著孩子走進菜市場。
讓孩子算帳砍價,幾個月下來之後,孩子心算的能力明顯提升,數學成績贏得了突破。
生活這本書,比任何教材都要鮮活。
02
在失敗中成長
成長的路上。
每個人都會遭遇考驗,會面臨無數次失敗。
如果孩子缺乏抗挫的能力,很容易在各種考驗中迷失前行的方向。
在陶行知先生看來:
“摔跤,要比站直了更金貴。”
比如,他在曉莊師範時,特意讓學生管理校辦農場。
莊稼長不好,就要蹲在地頭找原因。
在失敗中找經驗,讓挫折變成攀登的墊腳石,這種教育理念讓學生受益匪淺。
教育家杜威也曾說過:
“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失敗的經驗。”
所以家長朋友們,不要害怕孩子失敗,更不要見不得孩子碰壁。
適當讓孩子受挫,讓孩子在失敗的經歷中吸取教訓、找到方法,方能讓孩子的翅膀更堅實。
03
“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有句名言: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
在他的教育生平中,一直強調“教育”、“學習”、“實踐”三者要統一。
他甚至強調過:動手做,勝過用嘴說。
細想一下,不無道理。
很多孩子的認知是有限的,即便升入了初中,孩子依舊缺乏足夠的直接經驗。
針對這種情況,做到“教學做”合一。
有助於孩子在體驗中,應用所學的知識,發現知識的奇妙之處。
舉個案例來說:
有一對夫妻,在自家的陽台上開闢了“迷你實驗室”。
在這個實驗室里,孩子明白了豆子的成長離不開光合作用,知道了什麼是槓桿原理。
知識經過了驗證,更容易烙進孩子的記憶里。
04
讓孩子感受愛
你知道嗎?
心裡有光的孩子,一輩子都走不偏。
那麼孩子心中的光,要怎樣做才能點亮呢?
用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
“教育者的愛如同光一般,既溫暖又不刺眼。”
家長身體力行的愛,會給孩子帶來直觀的榜樣作用,會讓孩子的眼裡有光,言行更溫暖。
孩子若感受到愛,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呢?
講個身邊的案例,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感受和啟發。
一位修車匠,每天都給流浪貓留飯。
他的女兒,從小跟著修車匠餵貓,因此特別喜歡小動物,結果考上了名校的動物醫學專業。
愛是最好的指引,需要家長展現在生活的細節里。
05
寫在最後
面對孩子的成長。
很多家長捧著養育的書籍,內心卻焦慮不安。
其實,好的教育就藏在生活里。
菜市場的煙火氣,比奧數題更鍛煉思維;膝蓋上的泥巴印,比獎狀更見證成長。
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
不妨參考以上4個原則,找到想要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