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越做越小”衝上熱搜!網友曬圖:比娃的衣服還小……
更新于:2025-04-15 16:48:26

  4月14日

  話題#店主解釋為何女裝越做越小#

  衝上熱搜

  女裝為什麼越做越小?

  連日來,相關話題引發不少網友熱議

  據媒體報導

  女裝店主超直觀解釋:

  “衣服做大了,小碼女生不會買

  衣服故意做小

  大碼女生以為穿不上但實際能穿

  會覺得驚喜,她們也會來買

  我們讓(衣服)視覺感官第一眼很小

  (顧客)覺得穿不了,結果能穿

  讓(顧客)有意外驚喜

  那麼這件衣服的亮點就有了”

  該店主還表示

  女性不用太過於追求身材

  大碼有大碼的穿法

  不用穿得緊身,依然可以很美

  適合自己就好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分享:

  “同樣體重幾年前穿的還是M碼

  現在XL號穿著都費勁”

  引得不少網友分享自己遭遇

  尺碼“陷阱”的經歷

  對此

  網友們紛紛表示無奈

  大呼“統一網店女裝尺碼度量衡”

  不禁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疑惑發問:

  現在的女裝怎麼了?

  快時尚品牌緊跟小尺碼風

  一直以來主打寬鬆、百搭的優衣庫,近年來也上新了一系列緊身短T恤和小背心。

  記者在一家門店注意到,其“160/88A”的衣服被標註為L碼,售貨員稱該尺碼的參考體型為115斤至125斤,但一名體重102斤的女顧客告訴記者,這件衣服她穿上明顯偏緊,“肚子一大截都露在外面”。

  記者流覽多家知名快時尚品牌旗艦店發現,多數衣服尺碼較為標準,個別主打辣妹、美式復古風格的修身款服裝,雖然多為彈性面料,但尺碼普遍較小。如,一款知名品牌的復古修身款圓領T恤,即使是最大的XL碼(175釐米),胸圍僅為81釐米,衣長46釐米。

  至於一些主打“網紅”“辣妹”“BM”風格的網店,衣服尺碼則較為混亂,有些服裝甚至會缺失部分尺碼。

  在一家網店內,一款月銷8000+的美式復古短袖T恤,沒有提供S碼,M碼的胸圍為80釐米,建議體重為75斤至90斤。

  長期以來

  “A4腰”“漫畫腿”等詞彙

  接連不斷在網路中湧現

  受到大力追捧

  彷彿只有“瘦成一道閃電”才算“美”

  女裝被做得越來越小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在迎合這種審美

  此類單一、刻板的標準

  無疑使審美變得狹隘

  促使女裝尺碼進一步“縮水”

  尺碼越做越小是為了省布料嗎?

  “女裝尺碼越做越小,難道是商家為省布料錢?”

  對此,記者詢問了深圳南油服裝批發市場的3名檔口商家以及廣州海珠區2家制衣廠,均得到答覆稱,算上敷料、工價、利稅等,做不同碼數的衣服成本基本一樣,“不存在故意把衣服做小,那樣賣不出去反而會壓貨滯銷。”

  “女裝尺碼越做越小,更主要還是行銷定位。”

  南油服裝批發市場一名商家麥女士表示,當下社交平臺網紅拍照,穿搭的流量密碼就是小碼露腰,連帶著批發市場的暢銷款型就是修身緊瘦款,她檔口其中幾款T恤走貨量已超過5萬件。“衣服都是做一季賣一季,開春以來,女生都在攀比誰能穿下更小碼的衣服,商家自然也得跟風做。”

  更重要的是,對於大部分從批發市場進貨的“小作坊式”網店來說,集中售賣小碼服裝能有效降低進貨價、物流成本和庫房壓力。

  服裝設置尺碼是為了方便選購

  不應該本末倒置

  業內人士表示,複雜的服裝尺寸和海量SKU(全稱為Stock Keeping Unit,即庫存進出計量的基本單元。已經被引申為產品統一編號的簡稱,每種產品均對應有SKU號。)一直是服裝行業的管理難題,也加劇了品牌的庫存問題,而庫存直接影響到利潤。

  當品牌迎合消費者將尺碼做小且集中售賣小碼,實際上降低了品牌生產與管理成本,也能讓服裝維持低售價,吸引年輕消費客群。

  此外,“縮水”的尺碼,易促使消費者產生對身材的自我懷疑,陷入焦慮和內耗,消費者在“能穿下的尺碼變大了”的錯覺面前,顯然容易再次消費,落入商家的行銷陷阱。

  江蘇省消保委提醒

  針對相關現象,商家應嚴把服裝品質關,以優質品質樹立良好口碑,提升市場洞察力,產品設計與行銷策略貼近消費者實際需求,注重服裝設計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通過提供詳細的商品描述、多角度實物圖片和詳細尺碼表等,真實、客觀地展示商品,避免過度美化或虛假宣傳,減少消費者因“期望落差”導致的退貨現象。

  電商平臺需加強對商家的監管,完善信用評價體系和懲罰機制,對虛假宣傳等不良商家加以懲戒,設立消費者投訴快速處理機制。同時堵塞平臺漏洞,完善退貨策略,嚴厲打擊虛假退貨、惡意退款等行為,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女裝越做越小,根在審美畸形

  □劉大山

  近日,“女裝為何越做越小”的話題衝上熱搜榜首。一位女裝店主道出了行業內幕:衣服故意做小,是為了讓大碼女生誤以為自己能穿,從而產生“驚喜感”。然而,這番言論引發網友強烈反彈,怒斥其“強詞奪理”。事實上,這場爭議背後折射出的,是當代社會對女性身體的畸形審美正在通過商業手段被不斷強化。

  女裝尺碼的“縮水”現象已非一日之寒。從短到遮不住腰的上衣,到淺得裝不下手機的口袋,再到時大時小的尺碼標準,這些設計早已脫離了實用性的考量。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趨勢正在向極端發展——有網友發現,某些成人女裝的尺寸甚至比童裝還要小。這哪裡是在設計服裝?分明是在設計一種身體焦慮。當商家將“能穿上小碼”等同於“身材好”時,他們實際上是在用商業手段定義什麼樣的身體才值得被看見、被認可。

  這種商業策略之所以能夠盛行,是因為它巧妙地利用了女性的社會心理。在“白幼瘦”審美霸權的長期薰陶下,許多女性已經內化了“越瘦越美”的價值判斷。商家正是看準了這一點,通過縮小尺碼製造“我能穿下小碼”的虛假成就感。這種心理操控術比直接的身體羞辱更為隱蔽,也更為陰險——它讓女性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審美暴力的共謀者,用購買行為為畸形審美投票。數據顯示,女裝退貨率居高不下,恰恰證明瞭這種策略的荒謬性:它創造的不是真正的消費需求,而是被扭曲的消費幻覺。

  從更巨集觀的視角看,女裝尺碼的異化反映的是消費主義與性別規訓的共謀關係。在資本邏輯下,女性的身體被異化為可被標準化的商品,而“完美身材”的標準則被商業利益所定義。這種異化不僅體現在服裝行業,在美容、健身、醫美等領域同樣觸目驚心。當商家不斷鼓吹“好女不過百”時,他們真正販賣的是一種控制女性身體的權力幻覺——通過定義美,進而定義女性的價值。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需要多方合力。監管部門應當儘快出台服裝尺碼的國家標準,遏制商家隨意"縮水"的行為;消費者也應當用腳投票,拒絕購買那些明顯違背人體工學的設計;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塑多元健康的審美文化,讓不同體型、不同年齡的女性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服裝,而不是被迫適應商家設定的單一標準。只有當“美”的定義權從商業資本手中回歸到每個個體手中時,女性才能真正實現“穿衣自由”。

  女裝不該是身材的審判庭,而應是自信的表達場。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容得下不同尺寸的身體,而不是讓所有人都去追逐同一個虛幻的尺碼標準。當我們拒絕被商業定義的審美綁架時,我們不僅是在爭取穿衣自由,更是在爭取定義自我價值的權利。

  綜合自紫金山新聞、廣州廣播電視台、中國藍新聞、中國青年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網、網友評論、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劉大山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