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不好的人,一定要讀讀《蘭亭集序》
更新于:2025-04-15 02:09:34

年前的一個暮春,一眾聖賢來到蘭亭,集會宴飲。 彼時,周圍都是茂盛的竹叢,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繞。 參與宴會者,紛紛把酒言歡、即興賦詩,氣氛歡快而熱烈。 為了把這些酒後佳作保存下來,眾人決定把詩編撰成集,以此紀念此次盛事。 可光有詩,誰來做序呢? 於是有人提議讓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篇序文,記錄這次的雅集。 半醉半醒的王羲之趁著酒意,揮毫潑墨,隨手寫下了遒媚勁健的三百二十四字。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的由來。 只是當時的王羲之或許也沒有想到,自己醉酒後寫下的序文,竟然流芳千古。 千百年來,《蘭亭集序》以優美的文字,被無數文人騷客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太宗更是對其情有獨鍾,他曾說:“求見此書,勞於寤寐。

意思是,當他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時候,讀一讀《蘭亭集序》,則憂愁盡散。

如果你此刻心中煩悶,不妨讀讀這篇千古好文。

它能驅散你所有的陰霾,讓一切悲喜都隨著輕風拂面而消散無蹤。

01

關於痛苦

人為什麼痛苦?

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總是執著於眼前的成敗,卻忽視了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白岩松在中山大學演講時,曾提到一個學生。

學生說自己正在遭遇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幾度想要尋死。

一問才知道,是他沒有考上清華的研究生。

聽罷,白岩松問他:“你以為這叫挫折嗎?其實不是,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關的大悲大落。

學業、事業乃至情感歷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放到生命的長河中,不過是一段經歷而已。”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像這位學生一樣,遭遇種種不如意。

但我們之所以受困於痛苦,往往是因為眼界太窄。

總是執著於一時得失,總是沉溺於眼前成敗,就終將畫地為牢。

余秋雨說:“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裝飾上沉陷。”

當你見過大海的波濤洶湧,就不會驚訝池塘里的點點水花。

因為你會明白,年輕時遭遇的種種不幸,不過是歲月長河中最微渺的一粟。

既然如此,不如用更廣大的格局,去面對生命中的不如意。

古語有雲,胸有天地寬,自有渡人船。

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世事變遷,那麼你抬眼看見的是遼闊天地,低頭發現的都是閃亮美好。

生活固然有萬般刁難,但當你放大格局,所有的瑣事都不值一提。

02

關於遺憾

《紅樓夢》中有一首曲子《恨無常》:“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

想那高門賈府,曾經言笑晏晏,卻在頃刻間大廈傾頹。

人這一生,總是處在不停的變化中。

昨日的歡聲笑語,今日已物是人非;而今日的遺憾,也將在歲月的沖刷下逐漸淡去。

蘇轼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人生猶如白駒過隙,所擁有的一切終將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逝。

在歲月的長河中,那些曾經的榮耀與失落、歡笑與淚水,都將成為過往雲煙。

若知一切終將逝去,我們又何必為得失而耿耿於懷?

生死輪迴、得失起伏,都是生活的自然法則,何須為此黯然神傷?

既然遺憾是生命中必有的經歷,那麼就不要為之傷感,只管盡興快活好了。

懷赤誠之心來這人間走一趟,體會千百種生活之味。

經歷過,體驗過,珍惜過,便不負這人間韶華。

03

關於焦慮

梁曉聲在《忐忑的中國人》裡寫道: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總而言之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了盼頭的、無為的焦慮與忐忑之中。

我們總是為自己的財富、容貌、地位焦慮。

擔憂自己沒錢,害怕自己變老變醜,恐懼自己一事無成……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漸漸發現,有些事情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

傳說,寺廟內有兩株樹。

一株生機勃勃,另一株卻凋零破敗。

禪師問他的兩個弟子: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一個弟子回答:“當然是榮的好。”

另一個弟子卻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

禪師讚道:“世間萬物,生長凋零皆有定數,無需過分執著其中的差異。”

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有太多事情是我們強求不來的。

就像春來草會青,秋來葉會落,人的命運也逃不過造化的安排。

如果執著於際遇好壞,人生只能陷入痛苦。

既然如此,不如順應天意,坦然面對命運的安排。

努力改變能改變的,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

就像愛爾西·麥可密克說的:

當我們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即時,我們能省下精力,創造出一個更加豐富的生活。

以一顆淡然心,笑看所有的起落變遷,才是面對人生最佳的姿態。

04

關於煩惱

佛陀說過:人生總是與煩惱相伴。

換言之,只要人身處紛繁世界,就需明瞭生存與煩惱如影隨形的事實。

觀今之世,我們現代人的煩惱,與數千年前的古人相比,又有何異?

大英博物館內,曾經珍藏著一卷人類最古老的歷史文獻。

那紙莎草上的日記,記載了3200年前一位埃及官員的日常點滴。

少年時,這位官員總被父親諄諄教誨:“若不用功求學,將來恐成無用之人。”

後來,身居書記官之位的他,同樣面臨著職場的紛繁複雜。

下屬的狡黠與上司的苛刻,皆使他倍感壓力,甚至夜不能寐,飽受失眠之苦。

你看,即便在遠古時代,人們也需面對學業的困擾與工作的苦悶。

時代變遷,但人類的煩惱卻始終如一。

當年杜甫成名之後,依舊在長安、秦州、成都各地種植藥草,辛苦維持生計。

多年後,陸游亦步其後塵,過著同樣的生活。

時移事易,日月變遷,兩千多年前的困境,至今依舊束縛當代人的日常。

有人為生存所累而憂慮,有人為買房買車而迷茫。

這世間,本來就是各人下各人的雪,各有各的皎潔。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顯赫一時的風流人物,還是平凡的販夫走卒,皆有其自身的困境與掙扎。

與之相較,我們當下的煩惱不過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

明白了這一點,你將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去看待生活的瑣碎,從而活得更加輕鬆。

文史大家周汝昌曾說:

中華文化有三大國寶——《蘭亭序》《文心雕龍》《紅樓夢》。

皆屬極品,後人永難企及。

千百年間,我們從《蘭亭集序》中領略了太多深意。

而這些所得,足以讓困惑者從中看見生活的脈絡,讓失落者找到心靈的港灣。

如果有一天,你覺得心情太差、生活太難,就讀一讀《蘭亭集序》這幾句話吧。

你會發現,在浩渺的天地之間,在歲月的長河之中,沒有走不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