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2024年營收和利潤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港股上市公司衛龍美味股價連續多日上漲,年初至4月8日股價累計漲幅超128%。創始人劉衛平、劉福平兄弟的身家也因此水漲船高,達到313億港元。在這背後,魔芋爽已經取代辣條,扛起了衛龍的業績增長。
蜜雪冰城自不用說,上市之後股價大幅上漲,背後的張紅超、張紅甫兄弟已穩坐開封首富之位。“雪王”並非虛名。而衛龍美味也上演了“辣條翻身”的戲碼,短期內股價已漲超100%,背後的劉衛平、劉福平兄弟也不斷推高著漯河首富的門檻。
2025年開年以來,衛龍美味的股價迎來了大漲,截至4月8日收盤,累計漲幅超128%。
尤其是2月18日以來,衛龍美味的股價更是持續上漲,截至4月8日收盤,不過50天,在35個交易日里,已經暴漲了122%。
截至4月8日收盤,衛龍美味每股報收16.4港元,總市值為386億港元。自2月18日以來,其總市值在35個交易日里增加了212億港元,約合200億元。
近期的股價,是衛龍美味自2022年12月在港股上市以來的歷史高點。
隨著股價的大漲,劉氏兄弟的財富也水漲船高。
在202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劉衛平的財富為130億元,繼續領先於坐擁110億元的萬隆。而且,該榜單的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25年1月15日,彼時,衛龍美味的股價尚未開啟大漲模式,當日收盤總市值還不到164億港元。
衛龍美味的實際控制人劉衛平、劉福平兄弟,通過其信託工具及多家中間附屬公司控制著約80.99%的已發行股份。基於此,二人在4月8日的持股市值已達313億港元,約合296億元,短期內已翻倍。
股價上漲的背後,衛龍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年度成績單。業績公告顯示,2024年,衛龍美味實現營收62.66億元,同比增長28.6%;年內利潤為10.68億元,同比增長21.3%。
上市以來,衛龍的營收與凈利潤均出現雙位數增長,2024年還是第一次。
雖然業績與股價雙雙上漲,均迎來了歷史新高,但是,衛龍還是換了CEO。
在發佈年度業績的同日,即3月27日晚間,衛龍美味發佈公告稱,孫亦農因個人事務及其他業務安排,已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職務,辭任執行董事職務自3月27日生效,辭任首席執行官職務將自4月30日生效,辭任後,其仍將繼續擔任公司顧問職務。
接棒孫亦農出任新CEO的,不是別人,而是劉衛平的弟弟、衛龍創始人之一——劉福平。
衛龍是一家家族味很濃的企業。
在此之前,衛龍美味的執行董事有六位,分別為劉衛平、劉福平、孫亦農、彭巨集志、劉忠思、餘風。其中,只有孫亦農一人不是劉氏兄弟的親戚。
《財經天下》梳理公告發現,劉忠思為劉衛平及劉福平的堂弟,彭巨集志是劉忠思的表兄,余風為劉衛平兄弟及劉忠思的表弟。2024年5月,餘風接任陳林出任執行董事,而陳林也是劉忠思的表弟,目前仍為高級副總裁,且在附屬公司擔任多個職位。
孫亦農辭任後,衛龍執行董事從6位減至5位——除了劉氏兄弟,就是他們的家族成員。
除了擔任執行董事,這5人中,劉衛平還為董事長,劉福平為副董事長(4月30日起還將兼任首席執行官),彭巨集志為首席財務官兼高級副總裁,劉忠思為高級副總裁,餘風為高級副總裁、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成員。
孫亦農曾在可口可樂、銀鷺(當時還屬於雀巢)任職,2021年9月加入衛龍,擔任總裁特別助理,並於當年12月升任為首席執行官。
2023年,孫亦農從衛龍領取的薪酬高達2349.3萬元,其中包括薪金552萬元,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1783.9萬元,退休金計劃供款與福利、醫療及其他共13.4萬元。
驅動衛龍美味2024年業績增長的,並不是傳統業務辣條,而是第二增長曲線魔芋爽。
衛龍的產品主要分為三個板塊:調味面製品,就是常說的辣條,主要包括大麵筋、小麵筋、麻辣棒、小辣棒、親嘴燒及麻辣麻辣;蔬菜製品,主要包括魔芋爽、風吃海帶及小魔女;豆製品及其他產品,主要包括香辣豆皮等。
2024年,在衛龍的營收結構中,蔬菜製品的佔比首次超過了調味面製品,成為對公司業績貢獻最大的一個板塊。可以說,魔芋爽已經正式替代辣條開始為衛龍養家了。
近幾年,以魔芋爽為主的蔬菜製品板塊的營收佔比,持續擴大,2019年時還不到20%,2021年就已接近35%,2023年更是超過了40%,而2024年,比上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首次超過了50%,達到了53.8%,成為最核心的板塊。
2024年,衛龍的蔬菜製品板塊實現營收33.71億元,同比增長59.1%。作為蔬菜製品中的核心單品,方正證券在研究報告中稱,預計魔芋產品2024年的營收約為30億元。
而且,蔬菜製品的毛利率長期高於調味面製品,比如2023年,蔬菜製品毛利率為51.3%,調味面製品為45.9%;2024年蔬菜製品與辣條的毛利率分別為49.5%、47.5%。
中金公司分析稱,2024年蔬菜製品毛利率的下降,主要與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增加部分規格市場促銷力度有關。2024年下半年,魔芋精粉上漲幅度較大。
即使這樣,2024年,魔芋爽的毛利率依然高於辣條。2024年,衛龍的整體毛利率為48.1%。
可以看出,正是蔬菜製品板塊的高增長以及高毛利率,驅動了公司整體業績的增長。
衛龍魔芋爽於2014年上市。彼時,辣條作為“垃圾食品”的代表,正遭受各種詬病。而衛龍,在那一年搬進了新廠房,開始休閒化轉型,魔芋爽就是轉型推出的產品之一。
近幾年,迎合了健康化趨勢,魔芋爽逐漸成為衛龍的第二增長曲線。2024年,在衛龍的大力宣傳之下,魔芋爽更是一躍成為公司的支柱。
“衛龍魔芋爽,熱量低低低低低低……”2024年4月,衛龍魔芋爽的一則15秒電梯廣告,出現了22個“低”,在十分密閉的空間裡,像洗腦一樣,被指擾民。衛龍隨後回應稱,其太心急,想快點將熱量低的特點告訴大家,會儘快做出調整。
熱量低,是衛龍宣傳魔芋爽的核心賣點。
魔芋爽常見的紅色包裝(香辣)與綠色包裝(酸辣)兩款產品,包裝上分別寫著每100克的能量是514千焦、499千焦。
衛龍在廣告及宣傳語中強調的所謂“熱量低了”,只是跟此前的歷史產品對比的說法。
跟其他單品相比,魔芋爽的熱量的確低。如衛龍大麵筋(經典香辣味),包裝上標註的能量為每100克有1821千焦;親嘴燒的包裝上標註的能量是每100克有1910千焦……
不過,要說有多麼的健康,也談不上。衛龍香辣魔芋爽的配料有水、魔芋粉、澱粉、植物油、香料、白糖、味精、酵母抽提物、郫縣豆瓣、大豆膳食纖維、複合調味料、固液法白酒、食用香精香料、呈味核苷酸二鈉、檸檬酸。
“魔芋爽也沒有多麼的健康,但是,吃起來解饞又解壓,感覺會上癮,根本停不下來。不管幹什麼,一個不注意就能炫好幾包,但是,相比其他高熱量零食,魔芋爽相對低熱量,吃了不會有太大負罪感。”這是很多魔芋爽愛好者的看法。
魔芋爽愛好者還贈予魔芋爽一個稱號——“人類貓條”。
與魔芋爽的受歡迎形成對比的是,衛龍辣條依然在遭受冷落。
1999年,20歲的劉衛平,帶著打工攢的錢與辣條的配方,一路北上,從湖南平江到長沙,再到河南鄭州,轉乘火車,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漯河。
辣條的故鄉是平江,不過,將辣條做成巨頭的商業故事,卻發生在漯河。作為“外鄉人”,在漯河,劉衛平、劉福平兄弟倆將辣條賣到了全國各地,並將衛龍培育成了行業龍頭。
漯河人萬隆,一手締造了“中國肉類加工第一股”雙匯發展,以及全球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萬洲國際。在漯河,無人不知萬隆。不過,劉氏兄弟搶走了萬隆的首富光環。
“辣條第一股”衛龍以辣條起家,辣條也是衛龍的根基。不過,辣條也在經受考驗。
作為衛龍多年以來的核心業務,2024年,辣條實現收入26.67億元,雖然相較於2023年的25.49億元增長了4.6%,但是,仍不及兩三年前。2021年與2022年,衛龍的調味面製品收入分別為29.18億元、27.19億元。
2024年,衛龍調味面製品的營收佔比,也由上年的52.3%降至42.6%,在公司的業務板塊中,退至魔芋爽之後。
縱觀近幾年,辣條確實已顯現出增長疲態,受其影響,衛龍的業績也不穩定。
在2024年的業績公告中,衛龍並未像往年一樣披露各板塊銷量情況,所以2024年辣條的具體銷量外界無法得知。不過,從此前三年來看,衛龍辣條的銷量在持續下滑。
從2021年到2023年,衛龍調味面製品的銷量依次為19.36萬噸、15.06萬噸、12.44萬噸;2022年下滑了4.3萬噸,2023年下滑了2.62萬噸。短短兩年,辣條銷量就下滑了近7萬噸,相當於2023年整體銷量的56%。
從銷量的角度來講,衛龍辣條這幾年確實不太好賣了。
同時,衛龍辣條近幾年也在提價。
如果拉長時間線來看,衛龍辣條的平均售價在持續提高,2021年為15.1元/千克,2022年為18.1元/千克,2023年為20.5元/千克。此前幾年,2018年為13.9元/千克,2019年為14.3元/千克,2020年為15元/千克。
銷量和價格直接與收入相關,不管是產品結構調整還是提價,最終體現到調味面製品的收入上,效果並不明顯——2024年辣條的收入尚不及2020年的26.9億元。
企業對於產品結構及價格的調整,可能是出於多方面考慮,自然也有來自業績的壓力。不過,對於消費者而言,包裝可能看起來越來越高檔,但也能切實感受到,價格越來越貴。
這些年,從味道到包裝,再到產品形狀、價格,衛龍辣條在不停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其高油高鹽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形象,與健康化的消費趨勢都相背離。
更何況,辣味休閒食品行業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存在,從上市公司三隻松鼠、鹽津鋪子,到另一個辣條巨頭麻辣王子,這個行業的增長已經進入瓶頸期。
衛龍較早就意識到,需要戰略性品類拓展。2024年,魔芋爽撐起了衛龍的門面。不過,光大證券分析稱,2025年,考慮到魔芋爽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增速或慢於收入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