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企財報季,不少車企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然而跟同行相比,有個車企卻相當失意。那就是北汽。
在行業洗牌加速的當下,北汽的困局絕非個案。其轉型歷程揭示了中國傳統車企的集體焦慮:如何在保留規模優勢的同時打破體制桎梏?如何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戰略?
總之,2025年將成為北汽命運的分水嶺。若極狐年銷量突破15萬輛、享界告捷,集團有望在2026年實現新能源業務盈虧平衡。
最近車企財報季,不少車企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零跑營收321.6億元,同比暴增92%,虧損有所收窄;小鵬單月銷量破3萬上演逆襲神話。
然而跟同行相比,有個車企卻相當失意。那就是北汽。
3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車發佈“盈利預警”公告,預計截至2024年度歸屬於公司權益持有人的凈利潤約為9.5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約68.6%。
北汽藍谷發佈了2024年的業績預告,預計2024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為-69.5億元至-65億元。
北汽集團的品牌資產大致分為兩大上市公司,一是港股上市公司北京汽車,旗下品牌包括北京汽車、北京賓士、北京現代、福建賓士等;另外一家就是上交所上市的北汽藍谷,旗下品牌包括北汽新能源、極狐汽車、享界品牌。
都知道北汽的扛把子是賓士,但賓士再賺錢,也阻止不了北汽的頹勢。作為賓士在華最大合資公司的母公司,市值僅179.54億港元。
公告中,北京汽車認為,主要原因是2024年國內乘用車行業“競爭加劇”,導致汽車銷量下降,同時為了提升競爭力,公司在“商務政策”上的投入增加,綜合導致凈利潤顯著減少。
不得不說,這個車圈老幹部正在面臨危機。北汽能否翻身,就看今年了。
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元老級”企業,北汽集團在2025年開年之際交出的成績單令人唏噓。
2024年財報顯示,其全年凈利潤僅為9.56億元,同比暴跌68.5%,新能源業務虧損更是擴大至44.42億元。
曾經憑藉北京賓士、北京現代兩大合資品牌穩居行業前列的北汽,如今正面臨自主品牌造血不足、合資夥伴增長乏力、新能源轉型遲緩的“三重絞殺”。
這場涉及戰略方向、管理架構、市場定位的深度危機,將這家老牌國企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臨界點。
首先拿北京賓士來說,作為北汽集團的“利潤奶牛”,曾貢獻集團超80%的利潤。但2024年其銷量同比下滑7.3%,淨利潤銳減18.5%。豪華車市場電動化浪潮下,賓士系列在華表現疲軟。
與此同時,曾經的扛把子北京現代的風光也大不如前。前三季度虧損25.76億,要知道風光時,北京現代曾一度年銷百萬。但近年來,韓系品牌市場表現持續遇冷,年銷規模下降至30萬輛。
2021年—2023年,北京現代銷量分別為36萬輛、25.6萬輛和24.1萬輛,但去年其銷量僅15.42萬輛,同比下滑36.02%。比如北京現代旗下明星車型——途勝L曾迎來改款上市。但這款被北京現代寄予厚望的車型,並未在市場掀起波瀾,上市當月銷量僅有1540輛,也很難短期提振業績。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有著更大名氣優勢的北京現代至今沒有推出電動車。合資板塊的集體失速,也額外暴露了“以市場換技術”模式的局限性。
還有很多人覺得,北汽的旗下品牌矩陣一度比較混亂。“北京汽車”既是上市公司名稱又是品牌名稱;極狐、享界與BEIJING品牌定位重疊,類似的還有燃油車與新能源業務的割裂運營。
總之在2025年,北汽最大的核心議題就是留在牌桌實現更多的盈利。
面對危機,今年北汽也果斷出手啟動了一系列“手術”。
2025年2月15日,北汽藍谷宣佈將投入55億,用於升級開發享界品牌的三款全新車型,這一舉動也意味著北汽與華為的 “智電聯盟” 再度升級。
此外,北汽也幹了件大事。2月14日晚,北汽藍谷公告稱,公司擬將中文名稱由“北汽藍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汽極狐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公告顯示,公司已構建極狐、BEIJING和享界三大品牌,產品矩陣逐步完善,品牌形象日益豐富。此次更名旨在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主業。
當然不是一次簡單的改名。北汽藍谷在公告中解釋稱,公司處於戰略升級關鍵期,此舉旨在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主業,強化品牌在市場中的辨識度與影響力,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
對北汽藍谷而言,公司更名並不簡單,其背後是對整個品牌架構的戰略升級。
雖然眼下還有不小危機,但其實北汽並非沒有王牌可打。
目前北汽集團擁有“三大新能源”。
一是BEIJING品牌,又可以被稱為“老北汽新能源”,旗下EU、EX系列主打中低端新能源市場;二是極狐品牌,是北汽集團打造的高端新能源車型,欲與當下主流新勢力一較高低;三是享界品牌,是與華為共同打造高階智能駕駛場景應用。
比如在享界品牌上,北汽選擇與華為共建“聯合實驗室”,不僅引入鴻蒙座艙、ADS 2.0智駕系統,首款車型享界S9上市,直接對標蔚來ET7,也引起了不小的市場熱度。
還有賓士這樣的王牌。可以借鑒賓士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向更多的新能源親兒子們如極狐開放,降低製造成本。
北汽的野心也並不小。2025年是北汽集團“三年躍升”計劃的開局年,計劃到2027年現整車銷量突破300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年銷200萬輛,新能源車佔比超過50%。
難度並不低。衝著這個目標,北汽也開始向自己人下狠手。“調都調了,就是要面對複雜。”
有媒體曾報導,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勇一改往日低調作風,也開始向同行一樣拋頭露面,現身各種公開場合。
此外在組織上,北汽也在大刀闊斧。人事調整覆蓋北汽極狐、北汽股份等多板塊。
不得不說,目前也已經有了一些成效。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北汽極狐全年銷量超8.1萬輛,同比增長170%,與華為攜手打造的享界S9,連續5個月成為40萬以上純電豪華轎車銷冠。
目前來看,北汽雖穩住了大盤,但依然不能高枕無憂,仍面臨行業轉型壓力與隱憂。尤其是與新能源頭部企業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在行業洗牌加速的當下,北汽的困局絕非個案。其轉型歷程揭示了中國傳統車企的集體焦慮:
如何在保留規模優勢的同時打破體制桎梏?如何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戰略?
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中國汽車產業能否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到“智造強國”的跨越。
在刀哥看來,一方面是要輕裝上陣,聚焦主力。
可以學學廣汽埃安、長安的壯士斷腕。比如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勇曾表示,北汽將集聚全產業鏈優勢資源 “All in 享界”。跟其他與華為合作的車企一樣,也要“出賣靈魂”。
更曾在享界S9發佈會上高調喊話:“此次與華為攜手,我們更是以核心戰略、第一優先戰略的高度,集聚了北汽整車研發生產、零部件、服務貿易等全產業鏈所有優勢資源,ALLIN享界S9,助力享界S9衝擊行政豪華汽車市場。”
另一方面,是亟需建立自己的獨特護城河優勢。在車圈,技術永遠是最大的底牌,隨著享界品牌全新車型的升級開發啟動,北汽的技術投入做深做厚,相信也能重回巔峰。
這場賭局要麼封神,要麼跌落出局,沒有中間選項!
總之,2025年將成為北汽命運的分水嶺。若極狐年銷量突破15萬輛、享界告捷,集團有望在2026年實現新能源業務盈虧平衡。
唯一活路就是“用互聯網的速度玩命,用變態級的執行炸碉堡”。
只要找到新王牌,老幹部的潛能也不亞於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