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專家揭示:“和媽媽不親”的孩子,在小時候就有預兆
更新于:2025-04-14 14:57:38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長大后和媽媽的關係總是若即若離?其實這種疏遠並非突然出現,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心理學研究表明,親子關係的品質往往在孩子6歲前就基本定型了。

1.眼神交流少得可憐

嬰兒從出生起就會尋找母親的眼睛,這是人類最原始的依戀行為。但有些寶寶很少與媽媽對視,甚至刻意避開目光接觸。這種迴避不是害羞,而是早期依戀關係出現問題的信號。當孩子連最基本的眼神交流都不願意給媽媽,長大後自然難以建立親密感。

2.身體接觸像"觸電"

健康的孩子會本能地尋求媽媽的懷抱和撫摸。但有些小孩被抱時全身僵硬,像觸電一樣想掙脫;或者從不主動依偎在媽媽身邊。這種對肢體接觸的抗拒,反映出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無法從媽媽那裡獲得舒適感。

3.情緒表達像"啞巴"

正常發展的孩子會向媽媽展示各種情緒——高興時大笑,難過時哭泣。但有些孩子面對媽媽時像個"情緒啞巴",幾乎不表達任何感受。這種情感隔離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說明他們不認為媽媽能理解或接納自己的情緒。

4.分離時毫無波瀾

大多數幼兒和媽媽分開時會表現出焦慮,這是健康依戀的表現。但有些孩子在媽媽離開時毫無反應,回來時也不迎接,仿佛媽媽的存在與否無關緊要。這種異常的平靜,其實是孩子已經放棄了對媽媽的期待。

5.模仿行為幾乎為零

孩子通過模仿媽媽來學習和建立聯繫。從牙牙學語到行為舉止,健康的孩子會大量複製媽媽的樣子。但疏離的孩子很少模仿媽媽,他們更願意模仿其他家人或電視裡的人物,這表明媽媽在他們心中缺乏影響力。

如何修復疏離的親子關係

1、每天至少15分鐘"專屬時間"——放下手機,全神貫注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

2、學習"情緒翻譯"技巧——説明孩子識別和表達感受,比如"你看起來有點失望"

3、增加適當的肢體接觸——從簡單的擊掌、擁抱開始,逐步建立身體信任

4、創造共同記憶——定期進行一些特別的小儀式,比如週五的"自製披薩之夜"

5、避免過度控制——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他感受到被尊重

親子關係就像銀行帳戶,小時候的每一次溫暖互動都是在存錢,而冷漠和忽視則是在取錢。當賬戶餘額不足時,疏遠就會成為必然。但好消息是,只要願意付出耐心和誠意,任何年齡段的親子關係都有修復的可能。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