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看書,要多看書!
更新于:2025-04-14 13:59:06

無論閱讀多少噸書籍,也無法填滿我們內心的空虛,一天讀一本書和一天買一個包一樣,都無法讓人真正的滿足;不讀書讓人愚昧,但是炫耀性的讀書,也會讓人變得很愚蠢,因此所有的閱讀,都只是承認自己的有限,進而追求真正的完美,尋找到人生的定海神針,而不至於在資訊和知識的海洋中漂浮不定。

——羅翔

你好,我是筆墨之林的阿飛。

自從上次寫了一篇關於讀書分享的文章之後,便有很多朋友跑來問我:到底應該怎麼讀書?

美國知名演說家西蒙·斯涅克提出了一個黃金圈法則,也是賈伯斯讓蘋果紅遍世界的黃金圈法則,即著名的WHY、HOW和WHAT。

為什麼叫黃金圈?是因為這個思考、行動和溝通的順序法則適用於解決各個方面的問題。

今天,我就按照黃金圈法則的邏輯,跟大家聊一聊應該怎麼讀書。

01

什麼是黃金圈法則?

黃金圈法則是一個很簡單的圓環,如下圖所示,由內到外,分別是WHY、HOW、WHAT,翻譯過來就是為什麼、怎麼做、做什麼。

記住,順序一定是由內到外,先問為什麼。

比如:

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工作??怎麼工作?要做哪些工作?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創業??怎麼創業?創業具體做什麼?

所以,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都要想清楚自己的“為什麼”,明確了內裝置里的“為什麼”,才會釋放出蓬勃旺盛的熱情和精力去投入這件事情。

否則,你只能是疲於奔跑,遲早會半途而廢,直到掉隊,被淘汰出局。

讀書,同樣可以用黃金圈的邏輯去思考。

02

WHY:為什麼要讀書?

很顯然,大家都知道讀書很重要,可是為什麼重要呢?

對於你自己而言,又有多重要?

以前有句話,叫“寒門出貴子”。

現在也有句話,叫“寒門再難出貴子”。

我出身農村,實打實地在黃土地裡成長起來的。

農村意味著什麼?

毫無疑問,是貧窮,落後,無知,甚至是愚昧。

如果我不能夠通過高考實現鯉魚躍龍門式的跨越,我可能就要像我的祖輩父輩那樣,這一生都要與黃土地打交道,面朝黃土背朝天。

很幸運,也是自己的努力,我通過了高考,讀了鄭州的一所大學。

我以為我的人生從此就一馬平川了。

可當我真正進入了大學之後,我才發現,和同學們相比,我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我在見識上的無知、在知識上的匱乏以及在視野格局上的狹隘,都讓我慚愧不已。

毫無疑問,起跑線是不公平的。

從我們進入大學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會面臨諸多方面的不公平,寒門出身,便早早地註定了你要付出比別人更多更多的努力,才能去追趕甚至超越別人,因為別人出生的起跑線就比你更靠前。

看過一個殘酷又現實的視頻:

一群高中生站成一排,主持人每提問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便可以向前走6步(一格),6個問題分別是:

1.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嗎?

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一定水準?

4.從小到大,是否有過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看完這六個問題,你向前走了幾格?

我的答案是原地踏步,一步未動。

這就是起跑線的差距。

但大學里依然有一樣東西是公平的、無差別的,那便是讀書。

馬雲曾在自己的年度計劃里寫道:

今年必須安排時間看書,並讀完100本書。

大佬們都在持續讀書精進,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拼搏呢?

唯有大量的讀書,才能彌補所有從前落後於人的差距。

03

HOW:要怎麼讀書?

我最近接觸了很多讀書的朋友,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剛入門,還處在看不進去的階段;

第一類是有閱讀的習慣,但讀完普遍會忘,記不住,時間越久就忘得越多。

上述兩個階段我都經歷過。

先說第一個階段,看不進去書。

我今年夏天去南方摩旅了兩個月,摩旅期間,我完全放棄了讀書,即便電子書也沒怎麼看,因為確實太累了,每天停車到酒店后,就只想躺在床上睡覺,快速恢復體力,因為第二天還要繼續趕路。

回到北京后,我重新開始讀書。

但讓我詫異的是,我竟然一個字也看不進去。勉強看個幾頁也會很快就分神,被其他事情所中斷。

我也終於重新理解了那些剛入門讀書的朋友們的真實感受——就算逼迫自己也還是看不進去。

我的解決方法很簡單,先從自己感興趣的一些類別開始。

比如武俠小說,從最容易接受的書開始,每次只看幾頁,看不進去了就放下,下次再看。

每天都看上一部分,循序漸進,很快我便重新找回了之前讀書的專注力和效率。

所以也推薦剛開始讀書的朋友們可以嘗試一下這個方法。

再說第二個階段,看書總記不住。

其實這個方法我已經在上一篇文章里跟大家詳細講過了,這裡不妨再簡單聊一下。

我所採用的方法是費曼學習法,以教帶學,以輸出倒逼輸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書裡的內容講出來。

就像我在百日共讀計劃里帶著書友們讀書的形式一樣,讀書打卡+輸出筆記+線上分享。

利用這種形式,讓每個人都能夠讀完、讀懂、讀透一本書,而不是泛泛地讀過。

04

WHAT:要讀什麼書?

很多人讀書都會從文學開始,甚至是只喜歡、習慣讀文學類的書。

但長期閱讀的朋友都會知道,真正開闊視野和提升個人能力的書,恰恰都不在文學裡面。

文學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和部分認知,甚至對人生、對世界的理解。

但其他類的書,卻能夠給到我們更直接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加持。

我在百日共讀計劃活動中,特別設計了五個主題,分別是文學、歷史、心理學、個人成長、人物傳記,考慮到很多朋友的閱讀積累程度不同,選的都是大家能夠接受甚至容易上手的類別。

除此之外,如果有興趣,還推薦大家多閱讀一些經管類的書籍,比如經濟學、管理、創業、投資等,對於開闊眼界、提升認知、打開格局,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還存在一種情況,也就是當你想讀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卻發現怎麼也讀不進去的時候,不妨先放一放。

余華說:如果一本好書沒能引起你的共鳴,不要著急,你只是還沒有到和它相遇的時候。

也許下一次再捧起它時,你就能夠輕而易舉地看進去了。

05

讀書有什麼用?

我在上一篇文章《一定要多看書,大量看書》中已經總結過了,分別是:

1.提升自己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當工作或者生活出現不可預知的變化時,你會比其他人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分析出起因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也有更充分的時間來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而不是一如被宰的羔羊一般,只會驚恐與抗拒。

2.比同齡人更早開竅覺醒。

看的書多,懂得道理自然就多,當你對多個領域的知識都能觸類旁通的時候,那麼你可能就已經洞察到了事物運作的規律,也就是所謂的要開竅或者覺醒了。

3.擁有更多的選擇性和可能性。

就像我現在這樣,即便失業在家,我也依舊可以靠讀書和寫作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而不必動用過去的積蓄。如果有機會做好了,還可以變副業為主業,何樂而不為。

4.提升個人情緒的穩定性。

以前的我,很容易焦慮、急躁,也容易受別人所傳導過來的負面情緒的影響。現在的我,可以很坦然地看待一切,甚至還能夠去開導別人,幫助別人消解心理困擾。

5.消除自己的偏見和無知。

我們會很容易對某些人、某些事形成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大量的讀書則可以幫助我們去辯證地看待問題,甚至是逆向思維去思考問題,幫助我們去觸及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僅停留在“一面之緣且不求甚解”的膚淺認知層面上。

在這篇文章里,我還想再加一條。

6. 接納自己,也接納他人。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加我之後,問我帶著大家讀什麼書。我把書單發給他后,他認為書單不夠檔次,應該讀大部頭的書 ,他剛讀完《資本論》《國富論》,現在在讀《尚書》,並且聲稱自己只有25周歲。

我其實不太理解這種靠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行為,不確定他是需要別人的認可,還是真的讀懂了那些讀過的書。

讀書,本來就是一件純粹的事情,沒什麼高低貴賤,不應該有分別心、優越感。

更何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

接納自己,更需要接納跟自己不同的他人。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提到讀書的意義,羅翔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

更重要的一種讀書是非功利性的讀書,因為只有這種非功利性的讀書,你才能夠抵制成功主義的讀書,你才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命定,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失敗。

寫在最後

2024年,對我而言,可以說是非常難忘的一年,可能往後也不會再有這樣銘心刻骨的事情了。

5月底,公司大裁員,我坦然面對並且樂觀接受,並且寬慰同事。

6年中,騎著摩托車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獨自摩旅。

9月和10月,大環境的問題,面試機會非常少,沒碰到什麼合適的工作機會。

10月末,果斷關閉卸載了所有的招聘軟體,開始去做自己內心裡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就是讀書和寫作。

學以致用。

過去,我把通過讀書積累起來的知識用在了工作上,在職場上也獲得比較滿意的發展;現在,我又把在職場上積累起來的經驗用在了讀書上,開始能夠靠讀書養活自己。

有一位網友說:真羡慕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想說的是,人生充滿了各種變數、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來,但在此之前,我希望自己可以努力做到接受並熱愛當下所發生的一切。

接受無常,也接受失利、失勢甚至失敗。

敢於打破自己,也同樣有勇氣和能力去渡人渡己,而不再像以前那樣迷茫惶恐、焦慮不安。

這就是讀書帶給我的改變,也希望你可以通過讀書,實現個人的改變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