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達州日報
小龍蝦養殖場。
本報訊(記者 曹芮銘 通訊員 陳陣鋒 攝影報導)近日,在大竹縣烏木鎮廣子村,天還未完全亮,養殖戶彭明國就已穿著下水褲,拖著塑膠筐,熟練地打撈起昨晚下好的地籠。他滿臉笑意地介紹道:“一籠最多能收穫30斤小龍蝦,這段時間正值收穫旺季,我每天差不多能捕撈200余斤。”
今年3月,彭明國通過土地流轉,投身110畝小龍蝦養殖產業。從投苗到收穫,僅僅用了1個月時間。“當時投入4000斤蝦苗,花費約10萬元。”儘管彭明國擁有一定養殖經驗,但首次大規模發展小龍蝦產業,仍讓他有些忐忑。“技術和管理方面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不過,我十分看好小龍蝦養殖的前景。這批蝦預計能帶來20萬元收入,蝦收完后就種稻穀,稻穀收割后還能再養一季冬蝦,明年我還要繼續擴大規模。”
大竹縣作為全國百強漁業大縣、四川省漁業重點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稻漁產業發展,將小龍蝦納入“稻麻茶竹椿蝦”農業六張特色產業名片重點培育,全域推廣“平田養殖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3萬畝,年產小龍蝦300萬公斤、稻蝦米1500萬公斤,綜合產值達1.6億元,畝均產值超5000元。目前,大竹縣共有稻蝦養殖業主852家、從業人員3000餘人。
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不僅經濟效益顯著,還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據大竹縣水產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與普通稻田相比,該模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50%以上,有效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稻蝦品質。
今年,大竹縣委、縣政府出臺《大竹縣稻漁產業發展九條措施》,對稻蝦綜合種養殖業主的土地流轉費、購苗費、基礎設施建設費、小龍蝦參保費、排灌電費、貸款貼息等給予補貼,鼓勵養殖業主擴大生產規模。同時,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企業”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訂單、合作經營等方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建一個龍頭、強一項產業、富一方百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