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明日報
點綠成金 興竹富民
——泰寧縣把小竹筍做成大產業側記
●全媒體記者 吳文凱 泰寧記者站 熊明歡
眼下,泰寧青山綠水間,綠濤翻湧,翠竹拔節。曾經不起眼的山間小竹,如今已變身成為引領百姓致富的大產業。
點綠成金,興竹富民。近年來,泰寧縣將筍竹產業列為全縣特色產業,圍繞“提升二產、帶動一產、促進三產”思路開發筍竹資源,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精深加工、產業融合、鏈條延伸、品牌建設等,努力把小竹筍做成大產業。目前,泰寧縣各類筍竹經營主體128家,從業人數7000餘人,竹產業年產值超16億元。
科技賦能
推動高質量發展
“哐當、哐當……”近日,在泰寧縣新橋鄉竹林深處,竹山軌道運輸機往來穿梭,高效運輸砍下的竹子。
泰寧縣擁有30萬畝竹林,蘊含著極大的發展潛能,但竹山平均海拔650米,且地形複雜,加上青壯年工作力短缺,毛竹運輸難、成本高。
為解決竹子下山難題,泰寧縣探索農業產業現代化新路徑,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著力推廣軌道運輸機,將“百公里山地運輸軌道”列為為民辦實事專案,安排專項扶持資金,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作業。
載重300公斤左右的軌道運輸機,適用於毛竹、農資等運輸,能在陡坡、竹林穿行,運行平穩,可設自動停車裝置及無人駕駛,50度山坡也能輕鬆應對,極大減輕了竹農勞動強度,節省了用工成本。
新橋鄉竹農小鄧算了一筆賬,除去農機購置補貼和縣鄉專項扶持補貼,最終林農只需承擔不到30元每米的建設成本。目前,泰寧縣已鋪設山地軌道超百余公里,帶動竹農生產積極性,助推筍竹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以電代柴,提質增效。泰寧縣全力推廣空氣源熱泵烘烤筍乾技術,用電烤筍技術替換傳統薪柴烤制。與傳統烤筍方式相比,電烤筍每公斤可節省成本約4元,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電烤筍效率比傳統曬筍高二到三倍,
每一片都是‘金色好筍’!”大田鄉壘際村黨支部書記徐玉平指著20座嶄新的電烤筍房介紹,目前泰寧縣已在多個鄉鎮建立了近百座電烤筍房。
近年來,泰寧縣強化科技支撐,出臺《筍竹產業提升五年行動計劃》等政策,鼓勵相關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出竹工機械實用新型專利29個、發明專利1個。從運竹到烤筍,科技正不斷賦能泰寧竹產業綠色發展。
產業集聚
啟動全鏈條延伸
連日來,地處泰寧縣朱口鎮龍湖工業園的政泰工貿有限公司,加工機器轟鳴不停,工人忙著打包竹餐具、竹傢俱等。
政泰工貿有限公司從事竹筷、竹茶板、竹工藝品等竹製品生產加工,屬規上工業企業,年加工毛竹10萬噸,可產各類竹製日用品、工藝品100萬件。
泰寧有各類筍竹加工企業50家,年消耗毛竹22.5萬噸,如何從竹資源大縣邁向竹經濟強縣?
做強做深一根竹!泰寧縣充分利用豐富的竹林資源,建強龍湖竹製品專業產業園,引進竹製品深加工企業,加快竹製品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竹製品附加值,推動竹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同時,依託龍湖工業園,推動竹屑、竹邊角料等剩餘物的生物質碳氣聯產一體化綜合迴圈利用,著力延鏈強鏈補鏈。通過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優招商等方式,引進和昌生物質新能源、龍翔新能源等一批以生產生物炭、形炭、活性炭等為主營業務的竹製品加工配套新能源企業。
目前,園區有相關企業23家,日消耗毛竹600餘噸,初步形成了產業集聚,實現了“原竹進園,成品出園”的竹製品生產加工全鏈條。
泰寧縣還在大田鄉建設集儲存、初加工、銷售於一體的閩筍交易市場,與順田生態食品等企業共同開發出開袋即食筍、袋裝清水筍等新產品,構建產銷一體化加工產業鏈。目前,市場設施完善,展銷功能房、閩筍電商直播間、金融服務工作站以及“跨村聯建”黨建室等一應俱全,致力於打造縣域內筍製品交易的集散地,並逐步發展成為閩贛地區的筍製品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