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暴雨真相
更新于:2025-04-14 13:26:43

這是一場傾覆帝國的暴雨。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

正是黃淮流域的雨季,

一支被徵發去屯守漁陽(今北京密雲)的戍卒,

因突遇暴雨,

滯留於蘄縣大澤鄉(在今安徽宿州)。

史載,按照秦法,戍卒服役誤期要殺頭問罪。

眼看期限一天天臨近,

距離漁陽還有千里路程,

前方道路卻被暴雨阻斷,

九百名戍卒愈發焦慮。

圖片|北京故宮的暴雨 · 圖蟲創意 ©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戍卒中的兩名首領陳勝吳廣商量,

橫豎都是一死,不如與暴秦拼死一搏。

為了聚攏人心,

吳廣將寫有“陳勝王”三個字的白綢塞到魚肚子中,

戍卒們殺魚做飯時,

發現了這張字條,大為驚異。

夜裡,吳廣繼續宣傳造勢,

躲在附近的荒廟裡,燃起篝火,

學狐狸的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

大雨傾盆的夜晚,

喚醒戍卒們對秦朝苛政的反抗,

他們被陳勝、吳廣鼓動,揭竿而起,

點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

之後,六國貴族殘餘勢力也紛紛起兵反秦。

一場暴雨,最終奔湧成淹沒大秦帝國的滾滾洪流。

圖片|暴雨過後的山林 · 攝圖網 ©

2000多年前,

推動大秦帝國傾塌的那場暴雨,

發生於盛夏時節的淮北,

有可能是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活躍的影響。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

24小時總雨量達到50毫米以上即為暴雨,

為了方便,日雨量達到100毫米以上稱為”大暴雨”

250毫米或以上為“特大暴雨”

圖片|暴雨降臨前的廣州 · 圖蟲創意 ©

中國暴雨的分佈,

若以年最大日雨量均值等值線為標準,

50毫米線大致上從西藏東南開始,

沿青藏高原東南經秦嶺西段、

黃土高原中央、內蒙古陰山,

一直延伸到東北的大興安嶺。

圖片|1961年-2017年中國年暴雨日數 · 國家氣候中心 ©

該線東南方向為多暴雨區,

其中,臺灣華南沿海是200毫米以上暴雨多發地;

該線以西,除幾條重要山脈外,

暴雨出現的次數極少,

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的中國“旱極”托克遜

年平均降水量僅有5.9毫米。

總體而言,我國是一個多暴雨的國家,

但由於受季風、地形、緯度、距海遠近等因素影響,

地域性與時間性特徵較為明顯,

降水極不均勻。

圖片|城市暴雨引發漬澇災害 · 攝圖網 ©

中國的暴雨,南方多而北方少,

東南沿海多而西北內陸少,

夏季多而冬季少。

季風氣流從海上帶來的豐沛水汽及不穩定空氣,

是導致暴雨發生的關鍵原因。

經過水汽充足積累,

暴雨從體積龐大的積雨雲中傾盆而下。

圖片|雷電大雨中的北京CBD · 攝圖網 ©

受東亞夏季風的影響,

中國在夏季進入暴雨多發期。

按照夏季風影響的先後順序,

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

可分為五大暴雨集中期,

分別是華南前汛暴雨、江淮初夏梅雨期暴雨、

北方盛夏期暴雨、東部沿海颱風暴雨和華西秋季暴雨。

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受東北季風控制,

暴雨局限於華南沿海。

每年4月開始,受西南季風影響,

暴雨區從南向北逐漸推進。

4-6月,華南地區開始暴雨頻繁;

6-7月,長江中下雨出現持續性降雨;

7-8月,是我國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期;

8-10月,雨帶又逐漸南撤,

四川盆地、川西南山地及貴州西、北部

迎來“華西秋雨”的考驗。

整個夏秋季節,颱風暴雨活躍,

華南與東南沿海往往會出現較大降水。

在中國,形成暴雨的水汽主要來自於兩個方向,

一是來自偏東方向的東海或黃海,

一是來自偏南方向的南海或孟加拉灣。

在季風的吹拂下,同一緯度上,

中國大陸沿海、內陸降水量顯著不同。

位於低緯度信風帶的大陸東岸迎著海風,

沿岸有暖洋流經過,

水面蒸發旺盛,水汽充足。

同時,空氣不穩定,

容易產生對流,形成降水。

如果沿岸有山脈阻隔,

水汽被抬升為地形雨,則降水更多。

受季風與地形影響最明顯的多雨地區,

有中國“雨極”——位於台灣東北部的火燒寮

火燒寮在夏季風必經之路的迎風面,

除西南方海拔較高外,

其西、北、東、東南方向的地勢均向外傾斜,

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

當地一年有200多天在下雨,

多次成為臺灣省的“暴雨中心”,

一年降水量相當於北京正常情況下13年的降水量,

其年降雨量最高記錄,為8409毫米。

圖片|雨夜中的臺北 · 圖蟲創意 ©

火燒寮雖是中國最潮濕的地方之一,

卻得名於一場火災。

當地傳說,乾隆年間,清廷派人來此地開荒,

有農民用茅草搭建屋舍,因煮飯不慎失火。

常年大雨滂沱的山坡此時竟滴雨未下,

眼見著全村被大火燒成灰燼後,

當地人將這裏取名為“火燒寮”。

《管子·度地篇》曰: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根據學者的不完全統計,

自西元前206年到西元1949年,

我國各地較大的暴雨洪水災害有1092次

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次暴雨引發的災害。

暴雨降臨,引起山河動蕩,也牽動著歷史的脈搏。

圖片|宋·李迪《風雨牧歸圖》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勝、吳廣起義的300多年前,

華夏大地正處於列國紛爭的時代,

晉、楚兩個大國展開爭霸。

西元前563年,南方的楚國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向位於今河南一帶的鄭、宋兩國施壓,

並計劃進軍偪陽城(在山東棗莊),

轉而攻打晉國。

面對楚軍的威脅,

晉國聯合12國諸侯,組成數路大軍,

在晉國大夫荀罃的統領下,向偪[bī]陽進發。

荀罃[yīng]也叫智罃,

是後來晉國智氏家族的祖先,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駕疲楚”之策,

企圖用車輪戰拖垮楚軍。

圖片|明·呂文英《江村風雨圖》 ·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此時,晉楚爭霸的兵戈在偪陽小城狹路相逢。

偪陽雖然兵微將寡,卻英勇奮戰,

城中將士堅守多日。

荀罃帶兵來到偪陽城下,

經過曠日持久的攻城戰,

也沒能攻破城門,只能一籌莫展。

經過漫長的消耗戰,

進入夏季,一場暴雨落在了偪陽。

雨過之後,

城外晉國聯軍的營帳、糧食都被水浸泡,

城中憑藉城牆阻擋積水,安然無事,

形勢似乎愈發懸殊。

這場暴雨是梅雨季的前奏。

眼看天氣突變,有部下勸荀罃撤兵。

聽完勸說,荀罃反而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

怒斥部下道:

“當初我說過,偪陽城雖小,卻易守難攻。

你們當時不聽,非要來攻打人家,

現在下點小雨,竟然打起退堂鼓,想說走就走。

我跟你們說,別想跑路,現在我說了算,

給你們七天時間,

七天之後無法攻破城池,提頭來見!”

暴雨之後,晉軍糧草盡失,已無退路,

在荀罃訓斥下,他們只能冒死作戰,

經過五個晝夜的猛攻,

總算拿下了偪陽,吞下這根硬骨頭。

一場暴雨,逆轉了晉楚爭霸的局勢。

圖片|明·謝時臣《風雨歸村圖》 ·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無獨有偶,

在戰場上善於利用天氣的一方,

往往能出奇制勝。

東漢末年,一場暴雨改變了魏蜀兩大名將的命運。

西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兵北伐,

與曹軍在漢水流域的襄樊交戰。

襄陽、樊城被圍后,曹操大為震驚,

總督於禁率七军前往解救。

兩軍鏖戰時,於禁屯駐於樊城北部的低窪處,

這裡也是漢水河道的改道處。

八月,烏雲席捲襄樊上空,

連續的暴雨導致漢水泛濫,

於禁的軍隊轉眼間就被洪水圍困。

關羽乘此良機,指揮水軍圍攻曹軍,

將於禁生擒,於禁麾下七軍幾乎全軍覆沒。

圖片|明·商喜《關羽擒將圖》:描繪關公水淹七軍、生擒龐德的故事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以現在的眼光看,曹軍的部署錯漏百出,

犯下這一錯誤的偏偏是以軍紀嚴明著稱的於禁。

但是,有人在整理史料時發現,

整個漢末三國時期,

襄陽地區僅有三次暴雨引發漢水泛濫的記載,

三次分別間隔長達十餘年,

且直到此戰的四十多年後,

襄陽段漢水才開始修建防洪工程。

於禁雖然用兵穩重,

卻難以預料突降的暴雨,

再加上防汛工程的缺失,

他最終兵敗投降,葬送了一生的名聲。

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

襄樊近在遲尺,曹操幾欲遷都。

若不是後來孫吳偷襲荊州,

斷了關羽的後路,並將其擒殺,

這場暴雨引發的連鎖反應,

或許還難以預測。

圖片|明·戴進《風雨歸舟圖》 ·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暴雨,有時不僅關係一場戰役的成敗,

更可以動搖一個王朝的根本。

1344年,中原地區下起了持續性暴雨,

據史書記載,這場雨20天未斷,

積水深度達到“平地水二丈”。

自宋金以來,黃河改道,水患不斷,

此次暴雨更是致使黃河

白茅堤金泰(位於今山東、河南省界)決口,

今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區

都被洪水淹沒,大批流民逃難,死屍遍野。

黃河決口過去幾年,元朝一直無力治理,

眼睜睜看著百姓受災。

朝堂之上,水利專家賈魯力排眾議,

主張“河必當治”。

之後,賈魯出任工部尚書兼總治河防使,

輔佐丞相脫脫治水,

徵發十萬民工,疏通故河、修築大堤、堵塞決口,

使黃河下游形成相對穩定的局面。

但是,這場災害已經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治理黃河又要勞民傷財,加重百姓的負擔。

暴雨之後,河水中露出一個石人,

傳出一個真假莫辨的讖語: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紅巾軍領袖韓山童、劉福通等利用這次時機,

發動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後來,曾為受災饑民的朱元璋成為元朝的掘墓人。

圖片|1931年,暴雨引發武漢洪災,災民在京漢鐵路旁扎棚 · 法國畫報©

直到近現代,

暴雨還被視為戰爭的動因之一。

1931年7月,中國暴雨成災,

災區遍及16個省,

受災範圍南到珠江流域,北至長城關外,

東起江蘇北部,西至四川盆地,

受災人數多達數千萬人。

時人有“洪水橫流,彌溢平原,

化為巨浸,死亡流離之慘觸目驚心”的記載,

其中,武漢三鎮沒入水中長達月余,

安徽蕪湖、江蘇高郵等地災情之慘也駭人聽聞。

有學者認為,這場暴雨引發的一連串災害,

是促成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之一。

當年9月,國聯(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簽訂組成的國際組織)好不容易才通過救華水災辦法,

決定“一切會員國非會員國一齊救助中國水災。”

國聯衛生部長前腳剛到南京,

9月18日,

日軍就以“柳條湖事件”發動戰爭,侵佔中國東北。

圖片|1931年,暴雨引發武漢洪災,圖為漢口市中心,市民乘筏出行 · 法國畫報©

作為中國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

暴雨災害集中發生於夏季。

1975年

導致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垮壩潰決的

“75.8”特大暴雨

吞噬了數以萬計的生靈。

當時,“7503”號颱風穿越福建、江西、湖南后北上,

經過湖北,在河南停滯徘徊,

3天內帶來1600多毫米的降雨。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也是因異常暴雨引起。

當年6-7月,

長江上中游地區一直處於西南氣流與冷空氣交匯下,

暴雨天氣頻繁出現,長江流域水位不斷攀升,

整個雨期長達兩個月,最終釀成全流域洪災。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暴雨各有來歷,

有的是颱風暴雨

颱風登陸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狂風暴雨與驚濤駭浪,

除了其系統本身降水外,

還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產生降水,

颱風系統內低空幅合集中,

遇到有利地形,則降水顯著增加,造成特大暴雨。

圖片|颱風 · 攝圖網 ©

有的是梅雨鋒暴雨,常出現於我國江淮流域,

這是由鋒面活動與氣旋波活動引起的暴雨。

夏季,暖濕氣流向江淮流域輸送熱量和水汽,

形成降雨,梅雨一般雨季較長,

但強度不及颱風暴雨。

除此之外,

還有低渦暴雨、低槽冷鋒暴雨、

鋒前暖區暴雨、熱帶雲團暴雨等暴雨天氣。

受多種天氣因素影響,

我國主要的暴雨地區,除了兩廣沿海與臺灣,

還包括東北的丹東地區、華北太行山東坡、

燕山南坡、河南省中南部與四川盆地

氣候乾旱的內陸地區,也偶有暴雨侵襲,

陝西和內蒙古交接的毛烏素沙漠,

曾在1977年1-2月 出現了罕見的特大暴雨。

圖片|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審圖號:GS(2014)1342號) · 《中國地理地圖》 ©

暴雨的實際威力,

還要參考其在同一天內的時間分佈。

如果50毫米降雨在同一天內均勻地下完,

像江淮流域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自是一番江南煙雨景象,

宋代詞人賀鑄對此寫道: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然而,持續時間特長的梅雨,

也可能導致特大洪水,

1954年6月至7月,

長江流域陰雨時間達2個月之久,

最終導致洪水泛濫成災。

圖片|煙雨烏鎮 · 圖蟲創意 ©

若50毫米以上的暴雨

集中出現在一兩個小時內傾盆而下,

則可見明顯的滂沱大雨,

甚至可能引發各種突發情況,

如北方雷陣雨暴雨,

往往集中於1個小時內,

而南方暴雨可持續1-2天,

有時甚至可持續5-6天。

從古至今,人類與暴雨的戰鬥持續不斷。

時至今日,

大範圍持續性降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

除了影響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外,

仍然可能危及人類生命。

暴雨的危害,

最常見的是引發漬澇災害洪澇災害

前者主要因城市積水成澇造成,

後者貫穿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從大禹治水、諾亞方舟等傳說開始,

至今依舊是自然災害之首,

據統計,全球各種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中,

洪澇佔40%

我國絕大多數河流的洪水,也是由暴雨產生。

除此之外,暴雨還會造成

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圖片|2019年8月,利奇馬颱風登陸,上海外賣小哥冒雨送貨。超強颱風利奇馬,在中國共造成1400多萬人受災,至少57人遇難 · 攝圖網 ©

暴雨不僅僅與人類的苦難聯繫在一起,

有時候,它也是淡水儲蓄的重要來源之一。

人類歷史的早期文化中,

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墨西哥文化

發祥地都位於颱風(颶風)活動較多的地區。

這些文化發祥地附近海面生成的熱帶氣旋,

佔全球的70%,容易引起颱風暴雨。

古老的文明與颱風暴雨相伴相生,

雨水無數次地衝垮古人的居住地,

也使這些地區水草豐美、土地肥沃,

為農作物生長、水利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

過去,我國的江南地區

有不少缺乏灌溉設施的“望天田”

如果梅雨期後的伏旱季節沒有颱風暴雨帶來“甘霖”,

這些田園就可能面臨枯死的危機。

甲骨文中的“雨”,寓意為水量豐沛 · 字源網 ©

早在中國文字誕生之初,

華夏祖先就將對降雨的期盼與擔憂,

刻畫於甲骨上。

殷商甲骨文中,有不少關於卜雨的禱詞,

其中一片寫道:“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先民向上蒼祈禱,

問今年能否有一場好雨,

滋潤大地,帶來豐年?

那時候,暴雨將至,

是福是禍,無從得知。

人們能做的,也許只有未雨綢繆。

圖片|暴雨來臨前,烏雲密布的廣州塔 · 攝圖網 ©

陶詩言:《中國之暴雨》,科學出版社,1980

王家祁:《中國暴雨》,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鄒逸麟,張修桂,王守春:《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2013

芮孝芳:《中國地學通鑒:水文卷》,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

張藝博等:《“拆解”暴雨》,中國氣象報202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