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這4主要癥狀,說明你的血壓已經很高了
更新于:2025-04-14 12:48:56

“醫生,我最近老是覺得頭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一位中年男子滿臉焦慮地坐在我的對面。

“先別著急,具體說說你的情況,什麼時候開始頭暈的?

還有沒有其他的癥狀?”

我耐心地詢問著。

男子皺著眉頭回憶道:

“大概有一段時間了,一開始我沒當回事,以為是沒休息好。

可這幾天越來越嚴重了,有時候還會心慌,看東西也有點模糊。”

聽到這裡,我的心中湧起一絲擔憂,這些癥狀很可能是血壓升高的表現。

我給他量了血壓,果不其然,血壓值遠遠超出了正常範圍。

這位男子名叫老張,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

平日里工作忙碌,經常加班熬夜,飲食也不規律。

他一直覺得自己身體還不錯,很少去醫院體檢。

直到最近出現了這些癥狀,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其實,像老張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忽視了身體發出的信號,等到癥狀嚴重了才去看醫生。

而高血壓就是一種很容易被忽視的疾病,它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被稱為 “無聲的殺手”。

一、高血壓為什麼是“無聲的殺手”?

高血壓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癥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出現頭痛、頭暈、心慌、視力模糊等癥狀。

如果不及時控制,還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嚴重後果。

老張聽了我的話,滿臉懊悔地說:

“早知道我就多注意點了,現在該怎麼辦啊?”

我安慰他說:

“別太擔心,現在發現還不晚。

只要積極配合治療,調整生活方式,血壓是可以控制在正常範圍內的。”

二、四大癥狀,警惕高血壓來襲

頭痛頭暈

頭痛是高血壓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血壓升高時,腦部血管壓力增大,會引起頭痛。

這種頭痛通常是持續性的,而且疼痛程度較重,可能會伴有頭暈、噁心等癥狀。

心慌心悸

高血壓會導致心臟負擔加重,引起心慌心悸。

當血壓升高時,心臟需要更大的力量來將血液泵出,長期如此會導致心臟功能受損。

視力模糊

高血壓會影響眼部的血液迴圈,導致視網膜病變,出現視力模糊、眼前黑影等癥狀。

如果出現視力突然下降,一定要及時就醫,檢查是否患有高血壓等疾病。

鼻出血

高血壓患者由於血壓升高,鼻腔內的血管容易破裂,導致鼻出血。

雖然鼻出血不一定都是高血壓引起的,但如果經常鼻出血,並且伴有其他高血壓癥狀,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三、高血壓的危害,不容小覷

高血壓如果不及時控制,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

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長期高血壓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變窄、變硬,容易引發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疾病。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 40% 以上,其中高血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腎臟疾病

高血壓還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長期高血壓會使腎小球內壓力升高,導致腎小球硬化、腎衰竭等疾病。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之一,如果腎臟功能受損,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和排泄功能,嚴重時甚至需要透析或腎移植。

眼底病變

高血壓會影響眼部的血液迴圈,導致視網膜病變、眼底出血等疾病。

這些疾病會影響患者的視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

四、如何預防和控制高血壓

定期體檢

定期體檢是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過體檢可以及時發現血壓升高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建議成年人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檢,包括測量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

如果有高血壓家族史、肥胖、吸煙等危險因素,更要加強體檢的頻率。

調整生活方式

調整生活方式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礎。

要做到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1)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減少鹽的攝入。每天鹽的攝入量不應超過 6 克。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

(2)適量運動

堅持適量的運動可以降低血壓,增強體質。

建議每周進行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也可以結合力量訓練,如舉重、俯卧撐等。

(3)戒煙限酒

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要戒煙限酒,最好是不吸煙、不喝酒。

(4)保持心理平衡

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會導致血壓升高。

要保持心理平衡,學會放鬆自己,減輕壓力。

藥物治療

如果通過調整生活方式無法控制血壓,就需要藥物治療了。

高血壓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並按時服用。

不要自行停葯或換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同時,要定期複查血壓,根據血壓情況調整治療方案。

老張聽了我的講解,終於認識到了高血壓的危害。

他表示一定會積極配合治療,調整生活方式,控制好自己的血壓。

最後,我想再次提醒大家,身體出現頭痛、頭暈、心慌、視力模糊等癥狀時,一定要警惕高血壓的可能。

及時測量血壓,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不要讓高血壓成為威脅我們健康的 “無聲殺手”。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