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4月14日消息,據報導,由美國西北大學領銜,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共同參與研發的全球最小心臟起搏器近日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該裝置尺寸僅為1.8毫米 x 3.5毫米×1毫米,比一粒米更小,且全部採用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在完成使命後1-2.5年內可被人體自然吸收代謝,徹底避免了傳統起搏器需二次手術取出的風險。
這項創新技術採用紅外光作為能量傳輸媒介,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監測患者心率。
當檢測到心率異常降低時,設備會自動啟動內置發光二極體,以特定頻率的光脈衝刺激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研究團隊表示,這種無導線、全降解的設計極大提升了治療安全性與患者舒適度。
據悉,該起搏器預計在未來2-3年內啟動首期人體植入研究,有望為心動過緩患者提供更安全、便捷的治療方案。臨床試驗成功后,這項突破性技術或將成為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常規醫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