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子侯刻石
一塊刻石,沉寂山間千餘年,無人識其珍貴,被發現時震驚天下。到底是怎樣的一塊刻石,被譽為“從篆到隸過渡的里程碑”,更被稱為石刻中的“大熊貓”?
萊子侯刻石,刻於新莽天鳳三年,即西元16年,是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時代早、保存完整、記載清晰的西漢刻石。刻石一共有35個字,簡短而有力。內容為:“建國初 3 年 2 月 13 日/萊子侯為支(丈)人為封/使儲(偖)子良等用百餘人/後子孫勿(毋)壞敗。”
萊子國是西周時期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個方國,位於今龍口市附近。西元前567年,萊子國被齊國所滅,萊子國貴族被遷至今滕州西南的泥梨城遺址附近,並在當地繁衍生息。西元16年,萊子國一貴族為族人分封土地並派儲子良為特使,召集百餘人舉行大型封田祭祀活動,告誡子孫要珍惜封地勿壞敗,並對此事撰文立石。萊子侯刻石即此而生。
此後,這塊刻石沉寂於山間,它在滄海桑田的變幻中等待著一個約會。直到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年),秀才顏逢甲和三位友人一起到鄒城西南卧虎山遊玩,偶然發現了這塊刻石,並在其右側刻跋文記錄尋找經歷。萊子侯刻石面世之後,被孟子第七十代孫、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廣均珍藏於孟府。
這塊刻石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歷史價值,更在於它所展現的書法藝術。西漢的隸書,流傳下來的書跡極為稀少,而萊子侯刻石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刻石書法古拙蒼簡,用筆勁挺,氣勢開張,豐筋力滿,趣味橫生,筆畫恣縱而有法度,刀刻與書寫渾然成趣。它展示了漢字從篆到隸的過渡性書體,是隸書成熟之前的珍貴作品。清代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方朔相繼稱讚為其發聲,萊子侯刻石很快聲名鵲起,幾乎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程度。當代文學家郭沫若稱萊子侯刻石“世俗罕見,金石研究必從解讀此石開篇”,將萊子侯刻石推崇至極高地位。
20世紀80年代,萊子侯刻石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刻石幾經輾轉,終於在2002年落戶鄒城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如今,當人們站在鄒城博物館的展廳里,凝視這塊刻石時,它用千年的滄桑,繼續向世人訴說著西漢的輝煌歷史,見證著漢字演變的神奇軌跡。
鄒城是孟子故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鄒魯文化的發祥地。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鄒城博物館展示的鄒魯文化、悠久歷史、重大考古發現及其成就,是瞭解和研究鄒城歷史,探討鄒城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面貌的重要實物資料。截至2024年11月,鄒城博物館藏品總量12166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78件/套(一級文物38件/套)。包含銅器、石器石刻磚瓦、陶器、碑帖拓片、瓷器、古籍圖書、其他類等共33個文物類別。
鄒城博物館藏品中:一是能充分體現孔孟儒家文化特色的孟府檔案類藏品,在世界範圍內具有稀缺性、獨特性和極高的儒家文化、孟子文化、孟子家族史料研究價值;二是以館藏“萊子侯刻石”“秦嶧山碑”“東漢石牆村中郎刻石”以及極其珍貴的西漢柏樹畫像石、西漢璧紋畫像石等為代表的石刻類藏品、鄒城漢碑遺存作為文字學實物,從世界範圍內對中國文字演變的相關研究及在文獻價值與書法價值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此外,考古研學是該館一大特色,“探秘鄒魯——考古旅遊記”入選全國文化遺產旅遊百強案例。
(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