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苗 劉志坤 實習生 莫李凝 王心銘
近年來,在快節奏生活與多重壓力交織下,我國睡眠障礙人群規模十分龐大。面對這一龐大的睡眠“特困生”群體,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調查發現,以助眠儀、睡眠監測手環為代表的智慧硬體銷量激增,全國範圍內各種睡眠療癒館、助眠服務遍地開花。那這些睡眠產品和療癒館背後藏著怎樣的“生意經”?又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爆料電話:0531-85193656;郵箱:405617016@qq.com)
睡眠問題成“大生意”
3月20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發現,“睡眠療癒館”“睡眠療癒”等關鍵詞相關筆記超18萬篇,線下業態更顯蓬勃——SPA館、心理諮詢室、瑜伽館紛紛引入助眠相關服務,單次體驗價98-394元的"睡眠消費"蔚然成風。
“躺在床上,療癒師敲擊床下琴弦,空靈震動聲讓我很快入睡。”在廣州某睡眠療癒館體驗1小時深度睡眠的小劉稱。
類似的頌缽、冥想等療愈服務,正成為失眠群體的“睡眠急救站”。“睡眠療癒這個市場還處在一個萌芽階段。我覺得這個領域將來需求量會比較高。”濟南某療癒工作室店主表示。
不僅是助眠服務,很多睡眠障礙人群還將目光投向了科技類助眠產品,智慧助眠儀、腦電波監測床墊等各種新興助眠產品持續熱銷。購物平臺“助眠”類目下,多款智慧睡眠儀的單品銷量突破3萬單。
飽受失眠困擾的楊女士在嘗試過“助眠神器”重力毯後說:“重力毯讓我多睡半小時,做夢也少了,只要有用就物有所值。”
圖源網路
但在助眠功效上,記者流覽了大量消費者的留言。同一款商品,有的反饋效果不錯,有的說有點兒效果,還有的說根本沒用。
“失眠的治療首選非藥物方式是合理的,醫學上首先推薦的是認知行為療法。説明失眠患者重新建立正確的睡眠認知,學會放鬆的方法,從而解決失眠的問題。”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神經內科桂莉教授桂莉表示,對於諸如重力眼罩、床墊等物品,都屬於微觀睡眠環境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和舒適性能夠影響人們的睡眠品質,但卻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桂莉教授看來,這些“助眠神器”有些言過其實,要獲得更好的睡眠,還需及時來醫院就診。
專家:未來將形成綜合業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企查查以“睡眠”為關鍵詞搜索發現,帶有“睡眠”(包括“睡眠中心”“睡眠診所”等)標籤的企業達9876家。
這背後是睡眠經濟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張。據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的《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5》顯示,中國睡眠健康產業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從2016年的2616.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955.8億元。預計到2030年,中國睡眠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或將突破萬億元大關。
圖源網路
而睡眠經濟為什麼會發展如此迅速?
“促進睡眠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包括‘推’和‘拉’兩類。”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朱瑾表示,除了日漸凸顯的睡眠問題,人們對於睡眠的更高質量要求也是睡眠經濟強勁的“推”力量。
朱瑾還表示,企業通過創新研發產品、創新行銷以及各種服務的優化,讓使用者感受到更高品質的睡眠體驗,同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力量。“‘拉’即企業睡眠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不斷拉著大家往更加健康的高品質睡眠發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隨著國家健康戰略對睡眠壓力的關注與疏導,公眾對高品質睡眠的需求逐漸成為主流。”朱瑾說。
朱瑾預測,睡眠產業中的各種產品服務,包括心理療癒等一系列的業態,在未來可能會產生線上線下的融合,形成睡眠設備和睡眠服務相互配合的綜合業態。“睡眠經濟會向服務於人們日益增長的更高品質的生活追求的方向發展。”朱瑾說。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