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其峰
擰開洗衣機滾筒裡的螺絲,藏在排水口的五毛錢硬幣露在眾人眼前。摳出硬幣,老宋緊忙把手淹進桶裡涮了兩下水,兩步作一步地鑽進工作臺。店外老宋的妻子接手,正給送來洗衣機的老人講解使用注意事項。
3月21日七點半,臨沂南道社區南門的石板路上像往常一樣準時響起捲簾門嘩啦聲。把家電維修的招牌擺出去后,這位被網友稱為“家電華佗”的宋金波,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
臨沂老城巷子里
出了位百萬粉絲修理匠
踩著沾滿機油的勞保鞋鑽進店鋪,繞過工作臺上堆著三台待修的老式收音機、兩把缺腿的電熱水壺,宋金波從配件箱裡翻出適配的彈簧,轉身又跑了出去。
眼前這台纏滿膠帶的雙缸洗衣機,是南道小區獨居老人劉玉芬用了二十年的“老夥計”。他擰開鏽跡斑斑的底蓋,渾濁的污水裹著三枚硬幣湧出。“瞧瞧,老太太你又拿它當存錢罐了。”宋金波把硬幣擦凈包好,“這三塊錢就當維修費了,洗衣機我晚上給你搬回去。”
處理完手頭活,得空的宋金波坐在工作臺前看著旁邊的兒子剪輯視頻。在這個家電更新換代以月計算的時代,宋金波的兒子宋鴻財將父親維修家電過程拍成短視頻,一個月的時間在短視頻平臺吸粉超百萬,大批年輕人在視頻評論區蹲點催更。
他究竟有何能耐?視頻為何能“硬控”年輕網友?
“我哪有這個能耐,都是我兒子拍的視頻,我就負責修好電器。”1996年,18歲的宋金波學了家電維修手藝,出徒後開了一家電器維修鋪子,一開就是二十年。“頭幾年生意也不穩定,多的時候三四單,少的時候一天也沒啥活。”宋金波說,往後幾年小家電走進千家萬戶,店鋪也有了不少客源。憑著維修手藝,口碑也逐步打響,生意也越來越好。
隨著近幾年家電做工精進,售後服務完善,宋金波店鋪的生意逐漸冷落。回家過年的宋鴻財看到父親“無物可修”,於是把他工作過程拍攝下來上傳網路。2月10日隨著第一條短視頻發佈,越來越多的網友知道了臨沂有這樣一間能修家電的鋪子。
十余年維修收費幾塊錢
十幾平米小鋪成“社區服務站”
在宋金波家裡,沒有插頭的電鍋、缺了頂蓋的熱水壺、立不住的電風扇隨處可見。
“周圍居民多數是老年人,捨不得買大品牌家電,配件很難適配,我就把家裡一些電器的配件拆下來改裝使用。”說話間,宋金波又把廚房裡空氣炸鍋的旋鈕拔了下來,“這個正好配上午送來的那個壞的。”
宋金波一家人都是出了名的熱心腸:拆零錢、充話費、修鍋碗瓢盆、買火車票、看小孩......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維修店鋪,儼然成了周邊社區老人的“服務站”。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村裡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行去宋金波那裡問問?”
說起為啥他這麼受社區老人歡迎,大家紛紛舉大拇哥:“因為宋金波是個實在人。”
兩塊、三塊、五塊,來宋金波店裡修電器的,很少有花十塊錢以上的,一些順手換的零件,他統統不要錢。多數情況下,一天忙活下來,從拆裝到檢查再到維修,總共不到十件電器,到手才幾十塊錢。看過他視頻的粉絲也留言發問:“這種價格能賺到錢嗎?”
“這裡房租不貴,賺個生活費就行,咱這手藝金貴,街坊的人心更金貴。”宋金波說,周邊居民都是打工族或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從開業至今就沒想過讓他們多掏錢,只要是零部件沒損壞的電器,維修成本他都算在手藝里,維修的價格已十幾年沒漲過。“有些小毛病拆開看看就能搞定,這要還收錢我會臊得慌。”
電器的背後故事
他用螺絲刀與時光老人抗衡
下班閉店前,宋金波默默整理著屬於他的“電器急救箱”,裡面分門別類存放著早已停產的顯像管、卡帶機芯、機械旋鈕。別人眼中的電子垃圾,是他打開老物件的“時光鑰匙”。
這段時間關注他的人多了,送來店內的電器也越來越多。看著店裡堆滿的“老家夥”,宋金波說他很喜歡聽顧客將這些電器背後的故事。
“這台1982年產紅燈牌收音機是顧客結婚時借錢買的嫁妝;這支虎頭牌手電筒筒筒,現在的小孩估計都沒見過;這台14寸的黑白電視機,現場輸出管壞了幾次了還要來修,顧客說只要電視機還能打開,就好像回到小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看《霍元甲》的時候。”每次修理它們的時候,宋金波都會格外用心,旋轉的螺絲刀好像在與時光對話。
談及最近自己在短視頻平台的熱度,宋金波看上去很平靜。“我也不清楚為啥年輕人喜歡起看家電維修的,反正他們愛看我就拍,不愛看了我還繼續守著我的小門面。”
或許正如網友所言,“超越家電維修”這團紮根市井的溫暖火苗,照亮的不僅是家電內部交錯的線路,更熨帖著每個人心中對“古道熱腸”的嚮往。
讓宋金波受追捧的不僅是修舊如舊的匠人巧技,還有視頻中每幀畫面里的人性溫度——那些沾著鏽跡的雙手翻找零件時的專注,對待老人時自然的共情,以及每次收費幾塊錢時流露的真誠。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