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該“捂”哪裡?毓璜頂醫院專家為你支招
更新于:2025-03-26 02:07:11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孫淑玉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厚衣服可能會使身體受寒,容易引起呼吸道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等。這時,家裡老人常常會說“春捂秋凍”。可這樣的話語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如果有,應該如何正確去“捂”?煙台毓璜頂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劉叢洋副主任醫師表示,“‘春捂秋凍’是經過了幾千年檢驗的,是老祖宗經過不知多少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肯定是有效果的。”

孩子不能過度“春捂”

“從中醫角度講,春捂就是為了養陽,就是為了春天陽氣的生髮。”劉叢洋介紹說,當春天天氣轉暖,毛孔開闔,衛氣外達。和冬天相比,這個時候毛孔開闔不像冬天那樣緊,這樣也便於陽氣的生髮。之所以不要急著減衣,是要通過捂,給皮膚一個溫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溫度“同呼吸”。

煙台毓璜頂醫院中醫中西醫結合科副主任醫師劉叢洋。

但是,春天畢竟是一個寒熱交替的季節,晝夜溫差較大。有的人覺得中午暖和,就減少了衣服,到了晚上,又覺得冷,很容易被凍到。“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地減衣服。但孩子不能過度‘春捂’。”劉叢洋說,“雖然提倡‘春捂’,但太教條了也不行。比如孩子好動,就不適合捂得太嚴實,如果全天都捂著,中午較熱,捂出了汗反而更易感冒。因為小孩子是稚陽之體,要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所以,這個捂是有尺度的,對孩子尤其如此。對於老年人和體質弱的人們,季節交替時不妨捂一捂,多穿衣物,晚上不要踢被子,注意防病。”

這幾個部位一定要“捂”好

說起如何正確“春捂”時,劉叢洋表示,腹部、膝足和脖子是一定要捂好的。

“腹部,特別是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劉叢洋解釋說。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若脖子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感冒、肺部疾病。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她說。

劉叢洋提醒市民,春捂要掌握“8、15”原則。“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一捂了。而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劉叢洋和同事一起查房。

飲食上也要“春捂” 

“春捂”的目的是保護身體陽氣,所以除了衣著方面,飲食上的“春捂”也很重要。“春季適宜進食一些辛溫升散的食物,如豆豉、韭菜、蔥、香菜等。生冷之物應少食,早春飲茶應飲用一些性質溫和的茶類,如紅茶和黑茶,以免損傷脾胃陽氣。”她說。除了飲食,泡腳也可以幫助補陽氣、調和陰陽。睡前可以用溫水泡腳15—20分鐘,有助於擴張足部血管、促進血液迴圈,讓身體得到放鬆,睡眠品質也會更好。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劉叢洋介紹說,居家時也要注意“春捂”,“在太陽出來後或中午氣溫有所回升時再開窗。春季裡如果氣溫比較低,還是應該注意保暖,使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同時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或者兩條薄被,不然,睡覺的時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要穿較厚的睡衣睡覺,或者被子蓋得過厚,因為如果捂得太熱了反而會因夜間出汗而著涼。”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