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理財,靠譜嗎?
更新于:2025-03-26 02:53:44

“手頭有10萬元,如何配置效率最高?”

“在保本的基礎上盈利,買哪些理財產品最安全?”

“明天的指數是漲還是跌?”

……

這些問題最近被不間斷地拋給了AI大模型。有人幾天之內就成了讓人羨慕的“股神”,在DeepSeek等一眾“導師”的建議下連續告捷;當然也有反面教材,有財經博主在視頻平臺上分享AI參與的實盤操作,卻是持續虧損。

AI理財靠譜嗎?它能否改變普通人的生活?

(一)

解碼AI提供的理財建議,其實是三種任務流程的整合——

一是“數據挖掘”,主要用於即時抓取萬億級的市場資訊,從中篩選符合要求的優質數據集;

二是“模式識別”,主要通過機器學習等方式歸納歷史規律,預判理財產品的業績走向;

三是“策略組合”,需要根據用戶畫像輸出較為具體的方案,並提示使用者注意風險。

然而,普通投資者使用未經專業訓練的AI大模型指導理財投資,仍然可能遇到一些待解的難題。

一方面,AI大模型擁有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但仍然避免不了產生“幻覺”。它的資訊來源上至權威媒體、公司財報,下至公眾號文章、短視頻內容。如果僅僅是經過整合加工後,用較為簡短、通俗的方式提供給受眾,則可能造成“數據污染”,進而影響到投資判斷的準確性。

另一方面,AI大模型擅長回答使用者提出的問題,但缺乏質疑和反問的能力。提供理財建議前應評估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期望的盈利週期,若使用者不瞭解自身的真實需求,或是把社交平臺上、短視頻中的“AI選股選基”當作財富密碼,可能也無法獲得想要的答案。

說到底,現階段的AI還遠遠達不到“理財大師”的水準,更像是一名隨時在線、兢兢業業的數據助理。它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投資者的迷茫和焦慮情緒,提供多種可參考的資產配置方案,也常常提示“雞蛋不要放到一個籃子里”“謹防市場過熱情緒”。

(二)

確實有人已經靠所謂的“AI理財”賺到了“第一桶金”,然而實現的方式卻出人意料——推薦別人使用“AI理財”。

你或許常在網路上刷到“用DeepSeek炒股,白手起家月入10萬”之類的誇張標題,想交流經驗卻被對方拉入課程群,推銷無關痛癢的學習資料。

更有不少假借“AI薦股”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的例子,不僅貪圖投資者的本金,而且還用技術手段騙取使用者資訊並打包出售,進一步推銷高傭金服務。

騙子盯上AI理財,其實是將其當作薦股取酬的新管道。

去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啟動專項整治,清理了一批非法金融帳號,此前備受爭議的“抖音薦股”等亂象迅速得到遏制。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對非法金融活動的高壓嚴打態勢。然而,薦股的“磚家”少了,披著AI外衣的“行家”卻多了起來。這些帳號誇大技術功能,虛標產品收益率,甚至通過軟體造假“AI分析”“實盤收益”,掩蓋其違規薦股的真實目的。

3月10日,抖音發佈打擊“非法薦股”等違法證券活動的公告,對比去年10月的公告,此次特別增加了對AI薦股亂象的打擊要求;3月17日,微信公眾平台運營中心發佈關於處置違規薦股行為的公告,舉的四個典型案例中,就有“通過AI賺錢”“投資新寵”等宣傳字樣。兩大平臺將矛頭對準AI薦股,傳遞出鮮明的信號。

AI理財雖然走的是親民路線,但也並非無資質、無門檻,更要警惕偷換概念、借雞生蛋,淪為不法分子的“賽博推銷員”。力避爭議的最有效方法是完善相關規定,避免其成為規則“窪地”、亂象之源。

(三)

遠離喧囂的薦股亂象,在AI理財的熱潮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普通人試圖打破知識壁壘、重構財富觀念的集體努力。

一名三線城市寶媽的留言頗具代表性:“過去覺得理財是精英遊戲,現在AI把專業術語變成‘人話’,讓我敢和孩子談教育金規劃了。”

在“技術帖”的評論區中,我們也能看到形形色色的面孔,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即將退休的中老年人似乎坐在了同一張課桌前,找到了共同感興趣的新課題。

金融從業者往往比普通投資者更早接觸到這一新工具,學習的動力也更強——多家金融機構的數據顯示,引入AI后,投資決策效率、轉化率顯著提升。也正是因為AI的加入,他們必須應對更“懂行”的客戶,提供更具增量的資訊。

AI為許多人推開了一扇自由學習、主動嘗試的大門。一名長期使用AI工具的投資者總結:“它讓我意識到理財不是賭運氣,而是需要系統學習、動態調整的生活方式。現在我會主動研究它推薦的經濟學書單。”理清楚的不只是賬戶餘額,還有消費習慣和人生規劃。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AI醫生”可看病可養生,讓不少醫生護士都自歎不如;再比如AI用於視頻、音樂製作後,製作流程被極大縮短,讓普通人也能輕鬆成為內容達人。

從機械模仿,到主動成長,AI理的不只是“錢財”,也是更為廣義的“財富”:源源不斷的新知識、終身學習的樂趣、自我提升的成就感、規劃感……它正在讓陌生的領域不再遙不可及,演算出生活的萬千可能。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