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明日報
●陳 渴 許 琰 賴倩男
斑駁的磚牆、石構的柱子、褪色的窗框……走進三元區荊西街道,鷹廈線上荊西火車站是這裡近70年珍貴的記憶。日前,這片街區有了新看點——荊西派出所大門前近30米的磚牆上,“哪吒鬧海”、三明城市吉祥物“吉祥三寶”活靈活現,可愛的卡通形象讓這片“上了歲數”的街區有了新活力。
這是我市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工作的新亮點之一。
老火車站變景區
2021年8月,省政府公佈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以鷹廈鐵路沿線網站荊西火車站為中心的歷史文化街區入選榜單。
鷹廈線沿線的福建內陸城市是三線建設的重點城市,其中三明是小三線建設的中心城市。作為重要交通運輸樞紐節點,荊西歷史文化街區是鐵路建設發展的重要見證者。歷經近70年,鐵路站前廣場周邊的鐵路工人住宅依然保存完好,銀行、旅社等公共建築也完好保留下來。
眼下,荊西火車站歷史文化街區專案已完成設計。該專案以閩台合作為抓手,開展街區立面整治、修繕歷史房屋、周邊風貌整治等,在市、區兩級住建部門的支援下,荊西街道全力推動項目進程。
老廠房變成記憶館
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起,三明作為福建重工業基地,掀起開發建設熱潮,那個時代許多企業、街區建築都有獨特的歷史風貌,成為三明的工業遺產。同時,工業是三明的一張響亮名片,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存文明印記,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我市住建部門充分發揮歷史建築、工業遺產的公共空間作用,對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產在保持其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前提下進行修復、修繕提供改建、增補等意見建議,使其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在活化利用中煥發新的生機。
2022年,我市將三鋼兩幢老舊廠房改建成三明市1958工業記憶館、三鋼安全教育體驗館,成為承載三明乃至福建工業記憶的全新城市符號、城市地標和城市名片。去年5月,三明鋼鐵廠工業遺產成功入圍省級工業遺產名錄,是我市首個省級工業遺產,同時委託福建理工大學開展三明小三線建設的工業遺存普查工作,完成全市工業遺跡普查155處。
千年古街變成新名片
目前,我市已成功獲批省歷史文化街區6個。其中,沙縣東門古街是我市首個入選的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沙縣東門從唐代就開始形成,千年古渡、千年古街見證了虯城的歷史。2020年4月,沙縣東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准,次年改造啟動,而後東大路提升改造,文昌廣場、品牌商店、餐飲酒店、精品民宿建設陸續落地,在保護第一、修舊如初的理念之下,東街區重煥新生。在此過程中,市、區兩級有關部門單位指導專案申報歷史文化街區重點改善提升專案資金和國債專債,為古街改造提升提供堅強的資金保障,積極靠前、主動服務,對設計團隊進行項目建設指導,結合老舊社區改造,持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宜居性,在保持外觀風貌、典型構件基礎上,賦予歷史建築當代功能,與城市和城區生活有機融合,以用促保。從破敗荒涼到繁華再續,如今,東門古街已成為遊客“不去就會遺憾”的打卡點之一,更是沙縣響亮的文旅招牌。
作為共和國“小三線建設”記憶的重要實物載體,2023年,三明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全省首個以“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和“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等歷史價值申報成功的名城,在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工作中不斷探索前行。
據統計,全市現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0個、中國傳統村落76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6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6個、省級傳統村落117個,公佈歷史建築1564棟、傳統風貌建築78棟。其中,2024年累計新增公佈歷史建築66棟、新增公佈傳統風貌建築78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