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梅州日報
林勉/圖 |
■ 戴先任 給活人建網墓、設置“香火排行榜”攬財……隨著網路祭掃方式興起,該領域審核機制缺失、誘導使用者消費等問題逐漸湧現,引發社會關注。在福建廈門思明區人民法院發佈的一起案件中,某平臺未審核逝者信息真實性,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創建祭奠紀念館,其照片、個人資訊被公開傳播長達六年,累計訪問量超4.3萬次。 “雲祭掃”等新的祭掃方式,相比焚燒香燭紙錢和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祭掃方式,更為節能環保,也更為安全。當下而言,很多人外出工作,返鄉祭掃路途遙遠,有“雲祭掃”需求的人越來越多。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現在網上出現了不少雲祭掃APP。一些雲祭掃APP問題不少,比如祭拜物件的資訊可以隨意填寫發佈,涉嫌侵犯個人隱私,還可能讓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通過隨意“立碑”惡毒損毀他人,侵犯他人權益;祭拜的貢品均需要用戶進行充值,部分商品價格高達600元,一些軟體中還設有消費排行榜,涉嫌引導過度消費……而此類APP不少都是撈了錢之後關停跑路,根本不會長期運營維護。 “雲祭掃”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生事物,對於新興行業,監管不能總是“慢半拍”,而要及時跟上。如早在2022年,國家網信辦相關部門就下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明期間網路祭掃規範管理工作。但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對於殯葬行業的監管多注重於傳統殯葬行業,網路祭掃則處於監管執法的薄弱環節,這也是網路祭祀亂象叢生並難得到有力遏制的重要原因。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網路祭掃市場同樣如此。網路祭祀監管要及時跟上,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填補監管空白,加強對“雲祭掃”市場的監管,遏制雲祭掃APP亂象。要倒逼各平臺盡好管理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從源頭杜絕虛假信息傳播,切實履行資訊核驗職責。另外,“雲祭掃”服務也不能都交給市場,各地要主動提供免費代祭、“雲掃墓”等方式來滿足民眾雲祭掃需求。消費者也要增強防範意識,理性消費,避免跳進商家的“消費陷阱”。 網路祭祀不能“烏煙瘴氣”。規範網路祭祀秩序,讓網路祭祀更好滿足人們追思懷念逝者的需求,讓清明節祭祀市場更“清明”,從而也能更好地發揮網路祭祀的正向作用,讓網路祭祀等新的祭掃方式逐漸取代祭奠陋習,讓清明節更“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