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臺那棵向日葵(遇見)
更新于:2025-04-14 07:34:10

許 鋒

莫豔輝展開信,“要做莫老師那樣的向日葵,籽實埋在土裡,花盤朝著娃們”。是考上大學的學生寫來。

廣東西北部有個瑤族自治縣叫連南,連南從前有個鄉叫盤石。許多年前,莫豔輝轉學到盤石小學讀三年級時,父親是那所小學的語文老師。小豔輝沒見過父親上課,父親也沒給她上過課,但隱隱的,她就想當老師,玩“過家家”時總扮先生。母親打趣:“用絲瓜花搓手,長大就能當老師。”她當真,夏天總攥著絲瓜花,指甲縫裡滲著黃汁,晚上睡覺都不肯洗。

1992年那年夏天,不滿20歲的莫豔輝從師範畢業,哪兒都不願去,只想去盤石——連南最偏遠的角落,也是父親守了一輩子的地方。她被分配到盤石中學,離盤石小學不過一裡路。下班回家很方便,家就是小學校園的一間平房,雖小卻溫暖。父親已是盤石小學的校長。

“妹,瑤山孩子讀個書不容易,要好好教。”父親語重心長。她使勁點點頭。

瑤鄉的課堂總比別處靜些。山裡的孩子靦腆。近半瑤族孩子說普通話時,該送氣的聲音總含在喉嚨里——瑤語本無送氣音。她不急,慢慢磨。每日課前騰三分鐘練嘴皮子。順口溜打頭陣,“四是四,十是十”脆生生響滿屋;接著有孩子紅著臉講新聞,或說段瑤寨傳說。漸漸地,朗讀聲漫出教室,孩子們的臉像初春的杜鵑,一茬茬紅起來。

春末夏初,她帶著學生去寨子里尋訪傳統手藝人。老人坐在門檻上繡瑤錦,長針穿來繞去,講起盤王節的故事。學生舉著本子記,清風拂來陣陣蘭花的幽香。

學生們都喜歡她。20多年前,莫豔輝調到縣民族中學教書。一個初二的女孩在本子上寫:“莫老師念課文時,聲音像清泉敲響我的心田。”一個初三畢業班的孩子留言:“不知往後能否再相遇,此刻只想說:謝謝你,老莫。”她捧著這些本子抹眼淚。

父與女,均出類拔萃。2016年春天,莫豔輝被評為“特級教師”,這年秋天,父親獲“鄉村學校從教30年”榮譽證書。因為教得好,珠三角的學校來請,她總說:“瑤鄉孩子更需要我。”有私立學校開幾倍工資“挖”,她指指操場邊的桂花樹:“挪了根,這花就不香了。”行政部門要調她,她頭搖得像撥浪鼓,轉頭去帶年輕教師。

擔任副校長那年,蘭花開得早。校長說:“管初中部就夠忙了。”她攥著課程表,執拗地說:“我喜歡教語文!”最後討價還價,從兩個班減到一個班。

她的辦公桌抽屜里總備著小零食。發現有男生蹲在辦公室門口,她牽他:“來,別怕,吃塊糖,這裡就是你的加油站。”學生有心事,總愛找她傾訴。週末,即便下雨,她也深一腳淺一腳走一兩個小時山路去家訪。一次她生病,在鄰縣住院,十幾個學生跋山涉水來看她,帶來枇杷花,說這花煮水止咳,一旁的病友無不羨慕。

“她是一縷光,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學生們說。“用青春丈量父輩走過的山路,被需要的感覺很幸福。”她說。師生情像寨子裡的火塘,暖洋洋。有一年中考前,一名學生因家庭矛盾欲棄考,她得知后立即趕往調解,母女和好,學生參加考試,以語文滿分的成績摘取全縣桂冠。

期末改試卷,年輕教師嘀咕:“莫校怎麼還跟咱們一起?”她笑:“咱是流水線上的‘小夥伴’。”紅筆尖沙沙劃過3000多道題,有人抱怨眼花,她摸出小盒:“含片薄荷糖,當年改作業全靠它提神。”

莫豔輝52歲生日那天,女兒給她寄來新鉤的毛線向日葵,花盤有碗口大,金黃金黃的,莖葉綠油油。她擺在辦公室窗臺上。女兒說,媽媽特別像這棵向日葵。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20 版)

如何改善黃褐斑
如何改善黃褐斑
2025-04-11 18: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