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遠
崇明“摸家底”發現多個神秘生物
中國新記錄種:類奇異布紋藻
位於上海2023年首次啟動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近期,崇明區多個地方傳出消息,調查發現的類奇異布紋藻為中國新記錄種,直脈矮突搖蚊和小型棒脈搖蚊為上海新記錄種。
去年,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指導下,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崇明區生態環境局組織上海海洋大學等調查團隊對崇明島河湖水生生物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在東風西沙水庫、明珠湖、北湖、南橫引河、北橫引河、團旺河等處設立了46個調查點位。
“其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鎮村級河道,還包括江蘇轄區的部分河道,確保充分反映崇明島生態水域的特點。”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副教授張瑞雷介紹,調查主要選在春秋兩季進行,春季是大多數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長季節,秋季的生物多樣性相對穩定,這兩個季節水體環境也有較大的差異,水生生物群落結構因此變化,有助於更全面瞭解崇明島水體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狀況。
在七灪港新陳海公路橋和北橫引河利民橋周邊,調查人員採集了河流底泥,回實驗室“開盲盒”後發現了驚喜——裡面有兩種此前上海沒有記錄過的底棲動物:直脈矮突搖蚊和小型棒脈搖蚊。
張瑞雷告訴記者,雖然名字裡有“蚊”,但搖蚊對人畜並無多大危害,它們的成蟲口針已經退化,不“咬”人,大多數搖蚊幼蟲生活在底泥中,取食沉積物中的有機物碎屑、藻類、細菌、水生動植物殘體等。
作為食物鏈上的中間環節,搖蚊聯繫起初級生產者和高營養級生物,它們還能通過攝食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和轉化,從而改善底泥介面微生境。
在我國許多地方,搖蚊並不讓人感到陌生,部分種類的搖蚊幼蟲因體液中含有血紅素,身體呈血紅色,被稱為“紅蟲”,是多種經濟水生動物的優良天然餌料。
在非人工養殖的環境下獲取“紅蟲”,主要是通過抽取自然水體底泥並篩選的方式獲得,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可能損害水體原本健康運轉的自凈體系,甚至會破壞許多生物生境的穩定性,進而影響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在南橫引河沈港路橋附近,還有更多驚喜。調查團隊利用浮游生物網採集到了類奇異布紋藻,這種藻類此前在中國未曾有記錄。
這是一種附著或底棲性矽藻,其結構非常獨特,藻體略呈“S”形,殼面中部寬,兩端窄,末端膨大略呈刀狀,表面橫縱紋交錯成網格狀,長度可達218微米,主要棲息於河口微鹹水生境,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
“發現難度很大,一小滴水,體積再小,也是一片居住著許多生物的‘叢林’,而且我們事先很難預判裡面有哪些‘居民’。”張瑞雷表示,迷你尺寸的類奇異布紋藻還“披著迷彩服”——很多物質覆蓋在它上面,難以呈現出清晰的特徵,科研人員在鑒定過程中必須用強酸處理,剔除干擾項,然後在電子顯微鏡下放大幾千甚至上萬倍,才能看清它的樣貌,從而準確鑒定。
“多項新記錄物種的發現,對於理解崇明島水域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應用生態研究所副所長吳建強坦言,過去上海與水生生物相關的課題研究主要集中在淀山湖、黃浦江等大型水體,各區小型水體內開展的調查十分有限,此次藉助全市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讓更多自然界的“遺珠”得以被發現。
“關於這些新記錄物種在崇明出現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同時,很有可能還有其他未被調查到的物種已在崇明定居,等著我們去探尋。”吳建強表示。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