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胡晨冉
清明小長假,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的“太華故事·社區博物館”忽然“熱”了起來。館內收藏的老式煤油燈、“二八”自行車、糧票和布票等老物件,皆來自周邊居民的捐贈,它們作為時代的物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太華路因是近代民族企業大華紗廠即國棉十一廠所在地而聞名,是西安重要的工業社區。太華故事·社區博物館通過人、物、圖、史的結合,真實地再現了太華路街道的工業史與和諧溫馨的鄰里生活。
老物新生 歷史鮮活
像“太華故事·社區博物館”這樣的小型地方博物館在陝西還有很多。陝西省文物局公佈的數據顯示,類似博物館有66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需求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社區開辦了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通過收集、展示與社區歷史、文化、生活相關的實物、影像及口述資料,構建社區記憶的文化空間。社區博物館不同於大型綜合性博物館,其核心在於貼近居民生活、挖掘本土特色,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情感紐帶。它們在展示社區獨特的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增強社區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同時,還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臺,促進鄰里關係的和諧發展,成為社區的文化名片。
相較於傳統的國家、省、市三級博物館體系,社區博物館的“親近感”是其最大的優勢。與大型綜合博物館相比,社區博物館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展示社區的特色文化,為居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同時,因為它們多位於社區內部,所以居民無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隨時參觀展覽、參與博物館的活動。
此外,社區博物館可通過與居民的互動,鼓勵居民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管理和運營中來。居民可以通過捐贈展品、參與志願者活動、提供口述歷史等方式,為博物館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增強了居民對博物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某種意義上說,社區博物館就是社區居民“鄉愁”的共同寄託。
因地制宜 各顯其長
近年來,社區博物館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的史家衚衕博物館、上海市長寧區新涇鎮的生境博物館,以及重慶市永川區勝利路街道石油人社區博物館等多個社區博物館,最近也頻頻“出圈”,引發社會關注。
社區博物館的蓬勃發展,離不開因地制宜的創新實踐。各地通過黨建引領、居民共創、資源整合等模式,探索出一條條可複製的社區博物館建設之路。
在重慶市永川區勝利路街道的石油人社區博物館籌建之初,社區便以黨支部為紐帶,利用老舊社區的閑置空地和邊角地,發動老黨員、老職工口述歷史,動員居民捐贈承載集體記憶的物件。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到進廠履歷表、初級工證……一個個老物件不僅見證了崢嶸歲月,還在今日成了凝聚社區精神的紐帶。
“目前,永川區勝利路街道已經陸續建成了6個社區博物館,計劃今年年底再建成一座。”永川區勝利路街道辦事處幹部小陳告訴記者,“這些立足於民的社區博物館讓居民找回了當年那股子幹勁兒,鄰里關係空前團結。”
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培仁歷史文化街的培仁近代教育記憶館,曾是培仁女子中學舊址,如今經過專業文物古建修繕,被改造為社區博物館。該館集中展示了唐山培仁女子中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因此被譽為冀東教育的“活化石”。一層展廳以場景復原與實物展陳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再現民國女子教育的辦學場景;二層空間則通過創新性轉化,打造了親子教育工坊等現代文化空間。
北京史家衚衕博物館是北京較早的社區博物館之一,該館由近代作家凌叔華的故居改建而成,由朝陽門街道辦事處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手打造。
除此之外,深圳市福田區的“紫識東苑”社區博物館,在提供免費參觀的基礎上設置了知識諮詢等付費服務;上海市虹橋機場新村的社區參與式博物館則通過邀請社區居民擔任志願者或館長,鼓勵群眾參與到博物館的日常運營中來。各館各具特色,都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破局有方 前路可期
儘管社區博物館發展勢頭良好,但部分地區在進行社區博物館建設時仍面臨著多種現實困難。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國內社區博物館絕大部分都不收門票,但運營中產生的水、電等開銷成了社區不小的負擔。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社區博物館的管理體制暫未理順,不少社區博物館僅僅是依託社區辦公空間設置的一個展陳區域,而非獨立的法人機構。正因此,一旦涉及收入或支出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制度上的阻礙。
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同樣突出。多數社區博物館依賴志願者團隊維持日常運營,但志願者流動性高、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導致策展能力和服務水平難以提升。許多社區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因缺乏專業策展人員指導致使展品陳列邏輯鬆散,參觀者反饋“內容雖接地氣,但缺乏深度解讀”。
“在暫時得不到政府、企業經費支持的情況下,社區博物館通過收取門票補充費用,以維持基本運轉,也可以理解。”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傅才武告訴記者,“但長遠看,社區博物館應當通過各項管道來籌集資金,特別是地方政府可以給予一些辦得好的社區博物館以補助,使其能夠正常運轉,得到較好發展。”
針對社區博物館專業人員匱乏問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周婧景在採訪中表示:“社區博物館這一類小型地方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探索校地合作、定向培養、在職人員進修等模式,將高校文博教育資源下沉至社區。同時,建立志願者長效培訓機制,通過定期輪訓、專家帶教提升其專業素養。”
一座社區博物館,半部社區民生史。社區博物館的發展,既需破解現實困境,更需啟動民智民力。唯有讓文化的根系紮進每一寸土地,方能鋪就連通歷史與當下的“最後一公里”。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4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