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對我們的日常精力和情緒狀態有著直接影響,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而提到“睡眠”,大多數人都表示想“說睡就睡”!但這種睡眠是不是都好呢?
貴州省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瞿祥
貴州省人民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瞿祥表示,在多數情況下,能夠在短時間內進入夢鄉確實反映了一個人擁有較好的睡眠習慣和較高的睡眠效率。對於那些生活規律、身心放鬆的人來說,快速入睡往往是一種自然反應。例如,從事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者,儘管他們主觀上未必感到特別疲倦,但身體內部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肌肉疲勞和能量消耗,一旦有機會休息,便能夠迅速恢復。
“但是,如果一個人即便沒有明顯的困意也能馬上入睡,則可能是某些潛在疾病的早期信號。”瞿祥說,發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都是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這類病症不僅影響夜間睡眠的品質,還可能帶來白天過度嗜睡的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效率和個人安全。
什麼是過度嗜睡呢?瞿祥介紹,醫學上的“猝睡”或過度嗜睡症指的是那些不受控制的日間頻繁睡眠發作,其典型癥狀包括但不限於:
日間過度嗜睡:不分時間地點地突然陷入無法抗拒的睡眠狀態。
猝倒現象:情緒激動時如大笑或生氣,可能會出現雙側肢體肌張力喪失的情況。
睡眠癱瘓:即所謂的“鬼壓床”,發生在即將入睡或者剛醒來時,意識清醒但身體無法動彈的狀態。
入睡前幻覺:在接近睡眠狀態時經歷視覺、聽覺甚至觸覺上的幻覺。
相比之下,普通人在正常情況下會有一個準備入睡的過程,比如躺在床上放鬆身體、閉上眼睛思考一天的經歷等。而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則可以在任何場景中毫無預警地進入睡眠狀態,且難以自我控制。此外,即使經過長時間的睡眠,這些患者仍然會感到疲憊不堪,缺乏精神煥發的感覺。
“長期保持異常快速入睡的習慣可能會對個人健康造成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瞿祥表示,從生理角度來看,過快地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容易導致呼吸抑制,尤其是在肥胖者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SAHS)傾向的人群中,這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其次,由於缺乏充分的淺睡眠期調整,整體睡眠結構變得紊亂,進而降低了整個夜晚的有效休息效果。最後,不適當的場合下的快速入睡行為,如駕駛過程中突然打瞌睡,無疑極大地威脅到了公共交通安全和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
“除了發作性睡病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外,其他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腫瘤、腦血管疾病)、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以及藥物副作用等因素也可能引起類似的快速入睡現象。”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睡眠是否存在問題?瞿祥表示,要評估自身是否存在睡眠障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入睡時間:通常來說,成年人應該能在30分鐘內順利入睡;若經常需要超過一個小時才能入眠,則可能存在入睡困難的問題。
睡眠持續性:理想狀態下,整夜只會有零星幾次短暫覺醒,不超過兩三次為宜;若頻繁醒來並難以再次入睡,則說明睡眠連續性受到了干擾。
睡眠深度:回憶自己是否容易被外界聲音或其他輕微刺激所打擾;若經常感覺睡眠很淺,多夢易醒,則提示深睡眠不足。
早晨醒來後的感受:如果早上起床后感到精力充沛、頭腦清晰、身體舒適,那麼說明前一晚的睡眠品質較好;反之,若覺得疲倦、頭痛或肌肉酸痛,則表明睡眠不佳。
白天的表現:觀察自己在白晝時段的精神面貌,如注意力集中程度、記憶力水準、情緒穩定性等方面是否有異常變化。如果因為睡眠問題導致白天容易分心、情緒波動較大、工作失誤增多等情況,說明睡眠狀況對日常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
對於改善睡眠品質,瞿祥也給出了一系列建議: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臥室安靜、黑暗、溫度適宜(大約20-25攝氏度),選擇合適的床墊和枕頭。
建立規律作息時程表:盡量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即使是週末也不要有太大差異。
避免使用電子設備:睡前至少半小時遠離手機、電腦等螢幕發出的藍光,以免抑制褪黑素分泌影響入睡。
適量運動:定期參與體育活動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但應避免臨近睡覺前進行劇烈運動。
管理心理壓力:通過冥想、瑜伽等方式減輕焦慮情緒,使大腦處於放鬆狀態更利於入睡。
總之,良好的睡眠習慣對於維護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睡眠問題時,不應忽視而是積極採取措施加以改善。同時也要認識到,有時候看似簡單的“倒頭就睡”背後,或許正潛藏著亟待解決的健康危機。通過正確的認知和有效的干預手段,我們能夠更好地享受優質睡眠帶來的種種益處,從而以最佳狀態迎接每一天的到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飛羽
編輯 鄭康寧
二審 劉娟
三審 劉丹
【來源:當代先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