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利 亞
入讀雅典大學第一學期的終考成績公佈后,王曉西遇到系行政處的工作人員凱蒂。“我記得你!”凱蒂笑著對她說,“你就是那個拉丁語考了9分的(注:滿分10分)!”王曉西有些高興,她想,自己終於不再因為外貌和年紀而被學校的人記住了。
她今年57歲。
去年,社交媒體上一篇題為《我媽的退休日常:留學》的帖子引起全網關注,帖子裡的媽媽就是王曉西。她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場,在上世紀80年代以高分考入華師大,曾在市三女中做過語文老師,後又輾轉於廣告傳媒等行業。
度過了精彩的職場生活,退休后還想挖掘自己的剩餘價值。去年起,她入讀雅典大學古希臘考古歷史和文學專業。如果一切順利,將獲得四年制的本科學位。為了説明母親順利度過適應期,女兒小雨搬去雅典陪伴母親生活。
在希臘這一年,除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王曉西最大的收穫是重新認識了自己。多年前,她那篇題為《神、人及其命運》的大學畢業論文靈感就來自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刻著的銘言“認識你自己”。“自我認知很重要,”她說,“我十幾歲時就找到了人生的這項課題,它將貫穿我的一生。”
學期全科通過
入讀雅典大學一年的學費為6000歐元,大一總共設置了六門課程。三門語言課:拉丁語、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其中現代希臘語這門課是學校贈送的。
因為是送的課(也不計入總分),學生便不太珍惜。外加是晚間開課,又打消一部分人的念頭。滿員應為20人,最後只剩下4個學生,最慘澹的時候只有王曉西1個人。那晚上完課,老師竟然專門站起來向她——唯一的學生表示感謝,感謝她來到課堂。
古希臘語、拉丁語和古希伯來語被並稱為世界上三大“死去的語言”,在時間長河中停止了發展和更新,但卻是現代“活著”的十幾種語言的先祖,尤其在考古界的作用不言自明。千年前的文字通常寫在莎草紙或刻在泥板上,一旦被考古人員發掘得見天日,便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去翻譯。她們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很多從事的就是這樣的工作。
每學期,雅典大學都會舉辦五六場考古講座。來自各個國家考古領域的專家們,凡是有了新的發現就會和雅典大學聯繫,並且十分樂於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這種分享的精神讓王曉西感動,至少在考古界已經實現某種意義上的天下大同。“大家把這些歷史遺產視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願意不分國別地共用這些最早期的人文資源。”
所有科目中最難的是古希臘考古,她只得了5分,但也及格了。而最嚴格的教授則是教文學的女教授,王曉西聽說她是劍橋博士畢業。這名女士不但出的考題刁鑽,平時留給學生的課業負擔也很重。“她的PPT好多,12節課就是12個全英文的PPT,每個PPT都有至少100頁。”
考古、歷史研究和文學這三門課的PPT都是動輒100頁甚至更多,她把這三門課每一頁PPT都手抄下來,複習整理。王曉西這代人,英語程度大多一般,因此不得不邊抄邊查生詞。然後翻譯通篇文件,強化記憶。
如今回頭看第一學期,她感歎自己磕磕絆絆但還是走到了目的地。女兒小雨的評價是“雖然低飛飄過,但能過就不錯了”。
讓她自豪的是,自己是班上的中國學生中唯一全科通過的。
最喜歡美狄亞
新學期開始了,王曉西最近正忙於愛琴海文明的閱讀作業。在這裡,老師鼓勵學生們自由思考,並隨時記錄與分享自己的想法。王曉西在閱讀過程中留下了一句感想:“古希臘成了人類的一個進化通道。”老師看後說:“我強烈同意你的觀點,你應該在班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想法。在這裡讀書,就是鼓勵你擁有自己的觀點,建立自己的思考體系。”
在古希臘語中,ethos(道德)、pathos(情感)和logos(邏輯)這三個詞構成了這門語言發展的三個重要支點。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人就是基於這三點思考、論述,而這些塑造思維能力的詞彙後來傳播到了歐洲大陸,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後世的思維體系。
古希臘文學中塑造的那些經典人物形象,也極大影響了後來的文藝創作。王曉西說,自己最喜歡的人物是美狄亞。古希臘著名悲劇大師歐里庇德斯的這部作品,被稱為“三大悲劇”之一。美狄亞利用魔法説明伊阿宋盜走“金羊毛”,但卻遭到丈夫出於政治目的的背棄,於是展開一場淋漓盡致的瘋狂復讎行動。
“你可以在她身上一窺現代女性的一些特質,因為她的角色設定是一個有魔法的人,導致很多男人怕他。”在王曉西看來,這是一個隱喻。“一個女性如果具有非同一般的聰明才智,就會被認為無法控制,從而使很多人害怕並遠離。”
她覺得,歐里庇德斯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對美狄亞的塑造具有深刻的複雜性,因而使這個人物得以突破歷史和時代背景的限制,即使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在人們的思想深處引起某種迴響,產生共鳴。
人們大多只看見美狄亞的瘋狂和偏執,而王曉西則更關注她的勇氣和決心,這兩點也讓她得以觀照自身。
追求內心認可
當王曉西退休留學的故事在網上傳開后,評論並不意外地走向兩極。叫好稱羨者有之,但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她的選擇。
“他們說我這把年紀了還出去幹啥?又耽誤自己女兒,還不好好照顧老公。總之,說我很自私。”她說,“當那些人作出這樣的評價時,我知道他們已經自覺地站在另外一個體系裡,而我不在其中。在我的認知體系裡,我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尊自愛的人,人生不受限的人,我有權利去追求我要的東西。”
她坦率承認,一些家人也不能理解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他們提醒她注意自己的身份。
“我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女人,再往下才是妻子、母親、女兒的身份。而我不同身份對應的關係意味著對方也應是一個獨立個體,他們也該自我實現、自我完成,至少要能自己照顧自己。”
來自親人和陌生人的質疑和指責,是否攪擾過她的心情,即使只是短暫的?她回憶起一樁發生在自己年輕時的事。
在華師大期間,王曉西像這座城市裡很多年輕女性一樣,養成在太陽底下打傘的習慣。“上世紀80年代末還沒有精緻的遮陽傘,所以如果你擁有一把稍微輕點的摺疊傘,就覺得像女孩子的飾品一樣。”
大學畢業后分配回異地工作,在七八月份的烈日下,她也像在上海時一樣撐著陽傘走,不想卻引起圍觀。“剛開始我有些慌亂,因為他們都在說,那個人頭上那塊天下雨了。但是很快我就恢復鎮靜,我驕傲地打著傘走,感覺自己是一道風景線。”
現在突然回想起來,她覺得自己骨子裡就有一種敢走自己的路,不怕別人評頭論足的精神。這樣的性格有時難免讓她陷於一些困境,這時她就想起父親。王曉西的父親曾經開過大卡車,他說,開車的時候視線會有盲點。“每個人在生活中也都有盲點,你看不到自己的某些問題。”父親告訴她,“所以你要理性分析別人對你的批評,有些是可以幫你成長的。但對於那些純粹惡意發洩的人則不要在意,要有足夠的定力不受影響。”
王曉西說,自己因此早早養成不去在意旁人對她認可或者不認可的態度,因為她活著只是為了追求自我內心的認可。
拔了“那一根刺”
今年春節,王曉西的先生原本打算去三亞和他母親、兄嫂等家人團聚,但臨時變卦,囑咐女兒小雨給自己訂了去雅典的機票。
“我問為什麼,他說過年去三亞和來雅典花的錢是一樣的,那還不如來這裡,哈哈。”這個57歲阿姨的笑聲中流露出一種少女感,“他沒有直接說想來陪老婆,就用錢作為藉口,但我都知道。”
這在王曉西看來,是屬於自己的一次大型勝利。丈夫是一名經濟學博士,來自一個保守的家庭。在丈夫家,春節是一年到頭最大的事。他們熱衷和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拜年吃飯,一切都是為了面子,各人有各人要掙的面子。
她很快看穿這一切,於是拒絕再陪丈夫回老家過年,這自然招致了非議,但她不在乎。“我從來不演,我就是真實的我自己,我要自己舒服。”
而這一次,為了漂洋過海去陪伴太太,丈夫放棄了家中最重要的傳統。在那段時間,兩人產生了很多思想上的碰撞,她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先生在改變。
她和先生分享自己鄰居的故事,因為太太的緣故,鄰居兄弟間長期不睦,但當他知道侄子考上大學時,立刻邀請孩子來到雅典。給他買禮物,請他吃大餐,並讓他住在自己家裡。王曉西問鄰居,“從沒埋怨過自己的太太嗎?”他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要去尊重。”先生聽完沉默良久,說多接觸一些不同的文化是件好事。
過完這個春節,王曉西把丈夫送上回上海的航班。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心裡長久以來的“那根刺”終於被拔了,而刺眼也正在慢慢癒合。
後記
上學期,王曉西GPA總成績達到6.2分,這學期的目標是努力爭取再進步一點。但她畢竟已經57歲,有時候感覺體力背叛了自己的意志。於是就不得不放下書本,去休息一陣。
“等第二天太陽出來以後,就又覺得心情挺好的。”她說,“一個人的生命真是有限,我希望自己長命百歲,但一回首60年都快過去,所以時間真是不等人的。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好好享受自己想過的生活?”
過年大掃除的時候,她把那些從前捨不得扔的東西一次性做了斷捨離,並且宣佈,“現在開始,我要用最好的、最新的東西,我過一天就要有賺到一天的好心情。”
前些天,當地經歷了一次降溫,突然降到零攝氏度以下。王曉西找出少有機會穿的靴子和皮羽絨服,上身以後發現真的很重。“但是我想:我的天,這麼好的衣服我為什麼不穿?我就要打扮得漂亮一點。然後穿著靴子嘎吱嘎吱走去學校,靴子是牛皮的,我感覺自己就像一頭牛一樣,牛氣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