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胖體質”難減肥? 調整飲食結構是減肥基本
更新于:2025-04-14 04:31:11

  健身房更衣室的鏡子前,蘇陽盯著腰間的“游泳圈”苦笑。

  上周同學會上,當年總被嘲笑“竹竿”的老王居然有了六塊腹肌,而自己喝涼水都長肉的體質,仿佛被命運開了個惡意玩笑。

  這種自嘲在三個月後被打破——營養師表姐給了他一張彩虹食譜:紫色茄子的花青素能加速代謝,綠色西藍花的蘿蔔硫素可抑制脂肪合成。當他發現吃紅燒肉不如吃三文魚掉秤快時,才驚覺“易胖”其實是身體發出的摩爾斯密碼。

  易胖體質突圍戰:解碼飲食基因鎖

  1.給生物鐘裝上飲食GPS

  別再讓饑飽感指揮進食,設定每日三餐生物鬧鐘:

  ▸早餐7-9點攝入複合碳水(燕麥/全麥麵包)搭配優質蛋白(雞蛋/希臘優酪乳),激活代謝引擎

  ▸下午茶時間(15點)來把原味堅果,ω-3脂肪酸能關閉脂肪儲存基因開關

  ▸晚餐提前至18點前完成,用豆腐+菌菇替代紅肉,縮短食物在腸道的狂歡時間

  2.啟動食物熱效應核按鈕

  選擇需要更多能量來消化的食物:

  ▸芹菜、竹筍等高纖維蔬菜的消化耗能≈食物本身熱量的30%

  ▸雞胸肉、蝦仁等優質蛋白的食物熱效應是碳水的5倍

  ▸把白米飯換成冷吃糙米飯,抗性澱粉讓身體多燃燒12%熱量

  3.打造代謝加速器

  特定營養素組合能突破易胖體質天花板:

  ▸西藍花+番茄的蘿蔔硫素與番茄紅素組合,促進脂肪分解酶活性提升47%

  ▸綠茶+檸檬的兒茶素與維生素C聯用,讓基礎代謝率多燃燒100大卡/天

  ▸三文魚+菠菜的Ω-3脂肪酸與葉綠素協同,阻斷脂肪細胞膨大路徑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