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聽到家裡的長輩說自己患上了一個不得了的疾病,需要做手術,如果不做的話,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醫生告訴他是患了腫瘤,所以把他嚇得不輕,認為自己就是患了癌症,整天擔心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後來,我建議他去找醫生問清楚,才搞明白原來只是長了息肉,雖然也可以算是腫瘤,但總歸是良性的,不至於讓人如此擔心。
其實,和這位長輩一樣,相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在體檢的時候,會莫名被告知自己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可能在胃腸中會出現息肉,而在甲狀腺、乳腺以及肺臟中,就很容易出現結節。
現如今,雖然醫療在不斷進步,但臨床上的疾病似乎並沒有因此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了,就以最常見的息肉為例,它雖然看似影響不大,但如果真的放任其不管,又確實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其他的變化,所以,更全面、深入地瞭解息肉,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
那麼,到底什麼是息肉呢?它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常說的息肉,其英文名為Polyp,是指我們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一些贅生物,這些贅生物種類非常多,包括增生性、炎症、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當然,這裡的其他腫瘤一般不包括惡性腫瘤,如果是惡性腫瘤的話,往往就不被稱作息肉了。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的息肉都屬於良性腫瘤的一種,比如,在胃腸道疾病中見到的胃息肉、腸息肉,這些大多都是良性病變,而有一部分息肉雖然有屬於良性的部分,但有時候也會有惡變的可能,比如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腸道息肉綜合征。一般情況下,如果同一個臟器的同一部位出現兩個以上的息肉,就被稱作多發息肉。
息肉形成的原因和其他許多疾病一樣,目前都沒有定論,只是一些粗略的推測,比如一些長期的慢性刺激,這些刺激有炎症刺激,類似乎長期的慢性胃炎、慢性結直腸炎等。
或者飲食刺激,比如有些人愛吃一些辛辣食物,有時候應酬還會喝酒,這些飲食都可能會導致息肉出現。
再比如由於飲食習慣改變,糞便性質發生變化而產生的特殊刺激。
或因某些疾病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蛲蟲病等腸道疾病導致的刺激,這些也同樣可以產生息肉。
而長期大便習慣不好比如慢性便秘、糞便幹結等,也有可能會刺激直腸黏膜,進而導致出現直腸息肉。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後天的原因外,許多疾病的產生其實都離不開基因二字,息肉也同樣如此,一般認為,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是有密切關係的。根據目前的一些研究情況表明,突變基因可以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子女。
那麼,既然息肉與遺傳相關,是不是就意味著在直系親屬有息肉的情況下,子女就一定會有呢?
其實這個答案並不是肯定的,因為除了基因會影響到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外,很多其他的因素也會對疾病產生影響,比如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些人喜好吃一些油膩辛辣刺激性大、重口味的食物,而有些人則喜好熬夜、嗜酒、抽煙,這些不好的習慣均會讓個體患上疾病的風險更大一些。
而那些生活習慣比較健康,比如飲食清淡、用餐規律、營養均衡、作息規律的人們,其身體健康、不患某些疾病的概率也更大一些,所以,大家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