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
更新于:2025-04-13 13:42:16

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教育,向美而生

——讀《教育其實很美》有感

王丁丁 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翻開劉可欽校長的《教育其實很美》,仿佛走進了一片教育的桃花源。書中沒有高深的理論堆砌,有的只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段段溫暖的對話,以及那份對教育最質樸的熱愛。劉校長用細膩的筆觸,將教育的“美”娓娓道來,讓我不禁掩捲沉思:教育之美,究竟美在何處?

一、美在書香浸潤,師者如蘭

劉校長在書中寫道:“讀書如呼吸,自然且必須。”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教師若想遠離浮躁,唯有以書為舟,方能渡己渡人。過去一年,我給自己定下目標:每日讀書半小時,摘錄三兩句觸動心靈的句子。起初只為完成任務,後來竟成癮般期待這段時光。讀《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育是人與人心靈最微妙的接觸”;翻開《論語》,孔子笑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些文字如清泉,悄然沖刷著我的教育觀念。

如今,我的書架上多了批註密佈的舊書,手機里少了無意義的碎片資訊。更驚喜的是,學生開始好奇地問我:“老師,您最近又讀了什麼好書?”——原來,教師的閱讀姿態,本身就是一堂無聲的課。

二、美在以愛為犁,靜待花開

書中那個“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的案例,讓我想起班上的“刺頭”小王。高一開學第一天,他就以“睡覺抗議”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曾氣急敗壞地拍過桌子,也曾深夜輾轉反側想過放棄。直到某天,發現他偷偷在作業本上畫滿軍艦草圖。

“喜歡海軍?”我問。他愣了一下,點點頭。

後來,我找來《世界海軍史》放在他課桌裡;週末帶他去軍事博物館;甚至允許他把歷史作業改成“甲午海戰失敗原因分析”……畢業時,這個曾讓我頭疼的少年,穿著海軍制服向我敬禮:“老師,謝謝您沒把我當廢鐵。”

教育哪有那麼多驚天動地?不過是在孩子心裡埋下一粒種子,然後日日澆水,年年守望。

三、美在課堂如詩,生長有聲

劉校長說:“好的課堂要像小提琴協奏曲,有激昂處亦有靜默時。”這句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數學課堂。數學之美,本就在於邏輯的韻律與思維的綻放,而非單方面的滔滔不絕。

曾經,我總擔心學生聽不懂,於是反覆強調公式、步驟,甚至提高音量“重點敲黑板”。直到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後小聲問我:“老師,您能不能講慢一點?我還在想上一步為什麼能推出下一步。”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數學需要的不是聲音的洪亮,而是思維的留白。

現在,我的課堂多了幾分“沉默的藝術”。講三角函數時,我會停下板書,問:“這個公式像什麼?”有人說是波浪,有人說是心跳。證明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前,我會給學生三分鐘,讓他們先猜猜結論。漸漸地,那些原本低頭抄筆記的學生,開始舉手說“老師,我有另一種解法”。

最動人的時刻,是某天討論一道幾何題。當我正準備給出標準答案,一個常沉默的女生突然說:“能不能把輔助線畫在這兒?”全班安靜了十秒——接著爆發掌聲。那條“錯誤”的輔助線,竟開闢了全新的證明路徑。

數學課堂真正的美,或許就在於:教師退後一步,邏輯向前一步;安靜多一分,思維深一寸。當黑板上的公式不再只是符號,而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的密碼,教育便成了最美的詩行。

合上書頁,忽然明白:教育之美,不在塑造完美,而在發現可能;不在灌輸答案,而在喚醒好奇。它藏在教師指尖的書香裡,隱於學生眼底的星光中,更流淌在那些“不完美卻真實”的日常里。

願我們都能如劉校長所言——做教育的追光者,亦成為別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