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10,000 年前,人類祖先在非洲稀疏草原上做了一個關鍵選擇——直立行走。這一決定,不僅讓大腦容量暴漲4倍,更塑造了人類智慧的根基。但你是否想過,今天的教育方式,正在違背這場進化的核心法則?
從生命多樣性看教育的多樣性
地球上的生命豐富多樣,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光是有真正細胞核的生物就多達870萬種,哺乳動物就有5000種,猴子有幾百種,老鼠將近上千種。為何如此眾多的物種能在地球上存活?這便是多樣性的力量。
在教育中,我們也應重視多樣性。地球因色彩豐富而美麗,教育也需為孩子提供多元機會,就像金字塔不應只有單一維度,而應是多維的。就如脫口秀如今備受歡迎,它展現出與傳統相聲不同的魅力,其中多樣的元素讓大家眼前一亮。
我們不能簡單地放任孩子自由發展,認為多樣性無需培養和打磨。自然界的生命多樣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物理定律對所有生命一視同仁。我們需要創造一種營造多樣性的規律和制度,例如可以規定每週五去有目的的地方學習。
700萬年前的選擇與大腦進化
70010,000 年前,人猿相揖別,人類選擇在稀疏草原生活。當人類在稀疏草原上站立起來,視覺變得發達,這如同進入快速的大語料學習,大腦急劇膨脹,幾百萬年就從猴子的300毫升腦容量發展到1400毫升。正是這樣的環境選擇,開啟了人類智慧進化的大門。
那時的人類並非只有我們這一種,有山頂洞人、元謀人,非洲也有扎德沙赫人等不同群體。最終我們的祖先在多樣性中脫穎而出。
這表明,生命在不斷提供多樣性,而人類智慧正是多樣性篩選后的結果。就像養貓,在與貓的交互中,我們能從全新角度理解生命。生命多樣性對人類的進化和認知發展意義重大。
見天地、愛眾生、悟自己
我們常說“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不妨改為“見天地、愛眾生、悟自己”。當我們見識到天地的巨集偉,才能對生命心懷謙卑;看到造物的神奇,就會明白眾生平等,進而產生悲天憫人的使命感,珍惜每一個物種。我們對動物友好,未來人工智慧或許也會善待我們。
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孩子學會發問至關重要。中國傳統教育有時規矩性過強,如課堂上的固定模式,這是培養工匠式的服從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度,不利於科技突破。
因為如今的突破需要無中生有,從要我幹轉變為我要幹。而孩子十幾歲時構建的宇宙觀、價值觀會影響其人生觀。
科學家有三個基本特質:充滿好奇、不畏權威、不懂就問。幼稚園的孩子往往具備這些特點,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不畏懼權威,不懂就會問老師。
但隨著年齡增長,在教育過程中這些特質逐漸被磨滅。例如很多人在本科時充滿好奇,讀了博士為了畢業,研究視野變得極為狹窄。
我們要將這些特質重新帶回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培養邏輯思維,如今很多大學恢復邏輯課,因為互聯網時代存在二元對立、不講邏輯只講情緒的問題。
二是鼓勵孩子多發問,問題越奇葩越好,像孩子對《西遊記》中虎力大仙不吃鹿力大仙的疑問,展現出獨特視角;三是讓孩子躬身入局,通過實際情境體驗學習。
想讓孩子見天地、愛眾生、悟自己,實現五育並舉,最好的方式就是出去玩。比如爬山,在這個過程中,説明他人體現德育;認識動植物是智育;爬山本身是體育;欣賞風景並通過畫畫等方式記錄屬於美育;幫忙背包等勞動則是勞育。
中國的學校不應有圍牆,教室不應局限於傳統空間,大學最初的本意是廣場,大家聚集交流,如今卻被當作象牙塔,我們應讓教育更多地與社會擁抱。
AI時代的教育新思考
在AI時代,我們以往思考的是人類如何通過智力升級應對。但今天我們得到一個重要啟發,要回歸身體性,用身體與世界交互,這恰恰是AI難以做到的。
AI無法實現真實的物理感知,比如男性無法真正定義分娩痛,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知。
700萬年前人類在稀疏草原上的選擇,開啟了大腦進化的征程,而今天我們對教育多樣性的重視、對孩子關鍵特質的培養以及教育方式的革新,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奠定基礎。孩子的未來,就藏在我們當下對教育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