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以喜靈蛇?
更新于:2025-04-13 10:10:22

本文轉自:萍鄉日報

  東漢灰陶操蛇鎮墓俑
  漢代灰陶玄武瓦當
  戰國蛇形銅帶鉤
  戰國蛇形嵌玉銅帶鉤

  新華社記者 李曉婷 於曉蘇

  在人類與自然的互動中,蛇一直是令人畏懼的動物。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蛇為何成了智慧、靈動、生命力的象徵?古代先民又如何生出關於蛇的崇拜、信仰?

  “提到蛇崇拜,古代巴人是繞不過去的一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研究館員杜芝明說。重慶古稱“巴”,《說文解字》記載“巴”字是一個象形字,像一條盤曲起來的蛇,正在張開大口吞吃東西。

  古代先民尤其是巴人為何崇拜蛇?

  文獻記載的背後是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側面反映,古時重慶地區氣候溫濕、水網密佈、林密山多,很適合蛇的生存繁衍。在長期的人蛇相伴中,人類不僅看到了蛇的危險,也發現了蛇的強大與美。

  “古人與蛇的互動,逐步賦予蛇神性,進而生出關於蛇的崇拜、信仰。”杜芝明說,巴人崇拜白虎與蛇,在不少出土文物中,都能看見“蛇”的身影。重慶涪陵小田溪出土的戰國蛇形銅帶鉤和蛇形嵌玉銅帶鉤就是一個例證。

  細看這枚戰國蛇形銅帶鉤,蛇頭鉤首,鉤體盤曲,呈S形,整體精緻小巧。“帶鉤,就是古人所繫腰帶的挂鉤,往往有一定弧度,與人體腰腹部相貼合。”杜芝明說,它作為隨葬品之一,是死者等級與地位的重要標誌。“我們發現,重慶出土的帶鉤中有20%至30%都和蛇有關。”

  博物館內,一尊東漢時期的灰陶操蛇鎮墓俑形象特別,它舌頭伸出,身著右襦襦衣,左手操蛇,蛇尾捲曲,右手執斧。杜芝明說,鎮墓俑用於護佑死者的墓葬,巴蜀地區出土了不少這樣操蛇造型的鎮墓俑,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巴蜀先民對蛇的敬畏。

  蛇又如何一步步成為福瑞吉祥的象徵?

  回看歷史,古人不僅將蛇紋放在配飾、器皿上,還將蛇與人或其他動物結合成為神靈。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便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廣為流傳。“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形象,既是人蛇強大力量合一的象徵,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表現出人們對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美好祈願。”杜芝明說。

  “蛇與龜同框便是玄武。”杜芝明說,玄武與青龍、白虎、朱雀並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靈”,是北方的守護神。

  為什麼玄武是龜和蛇的組合呢?杜芝明說,目前有一種解釋是,龜和蛇是兩個部落的圖騰,部落融合后,就變成了龜蛇合一的圖騰。“龜蛇合一的形象,寓意長壽、穩定和智慧。”

  從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到皇權象徵,再到幻化人形中,蛇形象的文化內涵愈加豐富,也為蛇生肖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蛇在十二生肖之中位列第六,地支為巳。

  杜芝明介紹,民間俗稱“蛇”為“小龍”,蛇的靈瑞、吉祥、富貴也在民俗故事中廣為流傳,反映了古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理念。關於靈蛇報恩、人蛇相戀的傳奇,以《白蛇傳》最為出名,“為了讓觀眾更好地感受從古至今的蛇文化,博物館專門在展廳中佈置了一處‘觀影台’,觀眾可以在品鑒完文物的同時,現場聽一曲許仙和白蛇的傳奇故事。”

木棉花開 綻放鵬城
木棉花開 綻放鵬城
2025-04-13 17:41:10
光影墨韻繪“哪吒”
光影墨韻繪“哪吒”
2025-04-13 18:11:47
寧海與潘天壽
寧海與潘天壽
2025-04-13 18:11:54
做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做一個內心豐盈的人
2025-04-13 18:35:42
探尋民族交融的足跡
探尋民族交融的足跡
2025-04-13 20:20:49
哈爾濱的木雕博物館
哈爾濱的木雕博物館
2025-04-14 04:41:11
長沙簡牘博物館:
長沙簡牘博物館:
2025-04-14 07: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