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時代,產品經理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重塑了產品管理的基礎能力,還導致崗位需求的細化和多樣化。本文通過一位產品經理的視角,深入探討了在 AI 時代,產品經理如何應對行業變化,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
深圳南山的深夜,鍵盤聲在空蕩蕩的辦公室里格外清晰。陳薇盯著螢幕上改了七版的PRD文件,右上角的彈窗突然跳出:“某大廠裁員30%,波及多個產品團隊”。她摸了摸咖啡杯,涼意傳來——這已是她本周第三次收到類似推送,而電腦里還躺著未完成的使用者調研報告和排期滿滿的需求評審會。
手機震動,大學室友發來消息:“我轉做B端產品了,現在對接製造業客戶,居然發現車間大叔們比用戶畫像更難搞。” 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讓陳薇想起三年前那個在咖啡廳聊創業的下午:大家爭著討論“用戶增長駭客”“裂變玩法”,如今卻在不同的賽道上重新摸索。
行業的變化像一場靜悄悄的地震。
陳薇參加過一次線下PM沙龍,發現真正能穿越週期的人,身上都有這三種“反焦慮特質”:
1. 從“功能執行者”到“價值翻譯官”
在某新能源汽車公司做產品的同學分享過一個故事:當工程師堅持“增加自動駕駛演演算法複雜度”時,他帶著團隊去調研了50位車主,發現“雨天自動切換低速模式”比技術參數更能打動使用者。“現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技術語言翻譯成使用者能感知的價值,再把使用者痛點轉化成研發可落地的方案。” 這種“翻譯能力”,讓他在公司架構調整時,從邊緣崗位躋身核心業務線。
2. 在“細分領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有位做了8年C端產品的姐姐,轉型做寵物行業SaaS時從零開始學供應鏈。“別人覺得我跨界虧了,但我發現寵物門店老闆需要的不是複雜的管理系統,而是能算清楚‘今天賣了多少罐貓糧、庫存周轉率是否健康’的簡單工具。” 她設計的輕量化系統現在服務300多家門店,成了細分賽道的專家,獵頭電話反而比以前更多。
3. 用“解決問題”替代“完成任務”
陳薇曾目睹過一個失敗專案:年輕PM按流程做完用戶調研、完成的原型,上線后卻無人問津。而接手的資深PM只做了一件事:每天蹲在使用者群裡看吐槽,發現“註冊流程太複雜”背後是使用者對隱私保護的擔憂。調整后,轉化率提升了60%。“以前覺得產品經理是‘畫原型、寫PRD’,後來才明白,核心是‘找到真正的問題,並推動解決’。”
陳薇最近開始嘗試兩件事:
那天在沙龍上,有位從業十年的前輩說的話讓陳薇印象深刻:“以前我們總擔心被AI取代,但AI其實在幫我們篩選——那些機械性的、可標準化的工作,本就不該是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真正的產品經理,應該是‘技術與人性的橋樑’,是‘商業邏輯的解讀者’,是‘能在混沌中找到破局點’的人。”
深夜回家的路上,陳薇看著手機里的行業報告:2025年AI產品經理需求增長45%,B端解決方案專家薪資溢價60%。這些數據不再是冰冷的數位,而是變成了具象的可能性——可能是某個製造業工廠里,產品經理在和工人討論如何用數位化工具提升效率;可能是某個醫療場景中,PM在協調演算法團隊和醫生,讓AI更懂臨床需求;也可能是某個創業公司里,有人正用“小而美”的產品解決細分痛點。
焦慮從來不會消失,但當我們把目光從“行業變化”轉向“自身成長”,從“完成任務”轉向“解決問題”,就會發現:所謂的職業護城河,從來不是某個證書或技能,而是持續理解使用者、定義價值、推動落地的能力。就像那位轉型醫療SaaS的前同事說的:“與其擔心被AI取代,不如想想,AI能幫我們把哪些事做得更好?”
畢竟,技術會變,崗位會變,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底層能力,永遠是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而這,才是對抗焦慮的終極答案。
本文由 @掠藍藍藍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