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父母,同樣是家,同樣是愛孩子,可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愛對孩子,每一個家都是避風港灣,每一份愛都能被孩子所理解
特別是在如何把孩子愛“好”這件事上,很多家長都悟錯了道、也用錯了方法
認識一位奶奶,今年75歲高齡,一共育有4個兒子,一個女兒
如此兒孫滿堂的人丁興旺,在人群中怕是典型的有福之人了,可奶奶的晚年卻恰恰相反,每天伺候著身體不太好的老伴,和子女們的關係也不是很好
以前子女們沒有成家立業之前,每年還回家幾次,自從有了他們自己的小家后,回家次數基本上就屈指可數了
特別是小兒子一家,明明住在離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卻已經有半年時間沒登老父母的門了
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這是子女成家立業后各有各的家庭和生活,可自從見識到奶奶和她子女的相處方式後,我才後知後覺發現真相:控制欲太強了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兒子一家了
因為小兒子前幾年幹活的時候受了傷,一直在家裡休養失去了經濟來源,小兒媳不得不放下幼子幼女去找了一份工作養家糊口
找到工作能貼補家用,這本來是好事,兒媳婦也該是家裡面的大功臣,可奶奶就是有操不完的心
奶奶呢,原本就是屬於家裡面幹活最多,同時也是家裡面嘮叨抱怨最多的,她一邊抱怨兒子太懶,把家裡造得進不了人,一邊又任勞任怨地幾天到兒子家裡打掃一番衛生
兒媳婦在外面掙了錢也是一樣,她一邊感念兒媳養家糊口,一邊又嘮叨人家不應該發了工資就亂買零食、亂買衣服,每個月掙的錢不知道存起來
於是,在越界的嘮叨和指揮下,小兒媳最終爆發了,回去只要看到淩亂不堪的家,就直接從二樓把所有看不順眼的東西都往馬路上扔
這一幕在奶奶的眼裡,也像是教育不成器的孩子一樣,經常會聽到她逢人就吐槽:“我那小兒媳簡直是混得不成樣子,以前就不把我當回事,現在看到我直接把頭扭向一邊,連話都不願意和我說了”
事實上,這就是屬於控制欲太強的因果迴圈
奶奶身為母親,儘管是世間最希望子女生活越來越好的人,可老人家所謂的“為你好”,很多時候都並不是子女所希望的人生場景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去干涉子女生活,最後不僅達不到理想期望,反而還會讓孩子生出厭惡和叛逆的反感心理
01
糾正孩子
會讓孩子陷入內耗
養育孩子本身就是一條遍地荊棘的路,家長沒有辦法時時刻刻陪著孩子,更無法幫孩子排除每一次困難
唯一能排除萬難的,就是不斷鍛煉孩子克服困難的自我能力提升,特別是給予孩子犯錯、和試錯的空間,才是讓孩子能更加自信從容面對人生的重要一點
有個媽媽,前幾天給我打電話訴苦
她說,他兒子自從讀小學一年級之後,身上的小脾氣就來了
原因是她覺得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對兒子的學業習慣也格外重視一些
特別是讀一年級上學期的時候,為了不讓成績拖後腿,她每天晚上都會眼巴巴地盯著兒子學習
除了學校當天佈置的作業之外,私底下還額外買了一些針對性的基礎題訓練,等到一整套學習安排下來,每天晚上睡覺的時間也基本上都到了深夜23:00
剛開始的時候兒子還比較乖巧,她說什麼,就做什麼,哪怕作業比較弱,也只是驚歎一聲就繼續埋頭做題
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對學習的態度開始變得死氣沉沉了:
你讓他寫作業,他漫不經心,嘴上說著“等會”、“馬上”,實際上就是能少寫一秒作業就少一秒
你讓他坐姿端正些,他煩躁不已,嘴上說“知道了”,實際上還是趴在桌子上根本不為所動
於是,在一個催了又催,另一個也全然當成耳邊風的情況下,母子倆的關係開始變得愛搭不理了
特別是兒子的態度,根本就是整個人都提不起精神氣兒
聽完這些,我不禁反問媽媽:“假如你上班的時候上級領導分配你一個任務,你也在盡全力去把這件事做好,可領導就是不滿意,還在身邊不停地糾正你、監督你、甚至打壓你,你是不是有種大不了就辭職不幹的心態呢”
媽媽聽後竟一時語塞了起來
是呀,成年人都不喜歡這種被不停否定、打壓、和糾正的行為,孩子又怎會例外呢
就像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以前挺乖的,怎麼長大後就變了樣子,一點都不聽話了”
事實上,也許孩子一開始就不是懂事,而是無可奈何里的順從,後面的叛逆也不是“變了樣”,而是他們在做最真實的自己
作為一個家長,一個聰明睿智的家長,也應該要明白這一點,允許孩子犯錯並接受他們的缺點,在這種更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情況下,就會發現孩子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糟糕
所以,好的教育、包括好的親子關係都是屬於一個接受缺點的過程,學會接受,才能迎來更好的明天
這也是我們送給孩子成長里最需要的定心丸,孩子也只有先接受自己,他們才能去創造出更多的出色的表現
02
打壓孩子
會剝奪孩子的自信
之前看到一個熱門話題,叫作“失敗的教育,就是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孩子”
那什麼是小事呢?蘭媽認為所謂的小事,就是指那些經常會發生、又比較普遍會出錯的事情
比如,進屋的時候鞋子沒有擺放整齊,吃飯的時候嘴角沾著一粒米,剛穿的衣服就弄髒了一塊,走路的時候鞋帶掉了,寫作文的時候漏寫了一個字,甚至吃飯的時候多吃了一塊肉…
這些看似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全,還能做到完全不犯錯的
如果執意要求事事完美,那必定會出現“勝極則衰,物極必反”的因果關係
認識一個性格特別溫柔的朋友,也是外人眼中典型的賢妻良母
她甚至溫柔到在我眼裡是一個永遠不會對長輩說話大聲的完美兒媳,可上一次路過她家時恰好聽到婆媳倆激烈的爭吵聲
在爭吵拌嘴的過程中,她還憤怒地吼出聲說:您以為您家是皇親國戚嗎?到現在還做著皇太后的夢,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不能由我自己做主嗎?您口中說的好日子,誰愛過誰過去,反正我是不願意伺候了”
原來,朋友從小就是在打壓型環境中成長的自卑人格
小時候父親看她哪裡都不順眼,不是在挑刺的路上,就是正在說很多諷刺的話刺激她
長大後,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小家總以為就能脫離原生家庭的傷害,沒想到新家裡的婆婆又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
•家裡洗衣機用了殺菌模式多出了1個小時,就被誇大其詞地說“我的天,這得浪費多少水、多少電呀,再說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好衣服放在洗衣機里都洗破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不會過日子”
•到了晚上,廚房開著燈,餐廳也開著燈,婆婆看到后就直接批評“開那麼多燈幹什麼,浪費電,廚房裡的燈照著客廳看不到嗎”
•孩子上廁所忘記關燈,也是嘮嘮叨叨地重複個沒完,甚至還故意卸磨殺驢地指責大人這裡沒管教好、那麼沒管教好
…
於是,在家裡處處受限,處處都要被壓一頭的情況下,朋友就覺得婆婆是故意找茬,故意讓她不痛快的
事實上,長輩和年輕人共處一室,本身就是一段不容易相處的關係
老一輩的生活觀念也往往是以節儉為主,特別是以前過慣了苦日子,經常有上頓、沒下頓的情況下,他們的觀念也是“兜里有糧,心裡不慌”
處處對子女挑刺,處處要求家裡人節儉,也不過是希望孩子們將來不會因為“沒錢花”而愁眉苦臉
可比起守糧、和創造更多糧食這件事,蘭媽認為後者更顯重要
正如前者的守糧,除了監督、批評,就是盡可能地節約再節約,嚴重地影響了生活品質,還嚴重地干擾了一個想要享受美好生活的慾望
就像例子中的朋友一樣,小時候就是在打壓環境中成長的,現在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依然還要受限於人
如果再當著自己孩子的面還被人教訓,又叫人如何去大大方方地接受呢
所以,人與人之間相處是需要講究技巧的,讓孩子接受你的提議更是如此
作為長輩,如果想要晚輩接受你省錢省電的提議,那就不能批評打壓他們,更不能就此給他們定上“亂花錢”的標籤
比如,嘗試換一種求助的方式告訴孩子:“年紀大了,眼睛見不得強光”,你會發現家裡面的每個人都會主動關心你,然後主動讓家裡的燈光都變得暗一些、省電一些了
這是與人相處的智慧,更是和自己孩子修復關係的一種套路
03
干涉孩子
會影響成長的體驗
為什麼很多父母老了還不被尊重
蘭媽聽過最貼合實際的回答是:“你的孩子都已經是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夫為人父了,你還天天把他們的缺點掛在嘴上,你還天天干涉他們的生活,怪他們這裡沒做好、那裡沒如你意,這樣的控制欲、干涉欲把子女至於何地?又讓他們情何以堪呢”
事實上,父母和孩子之間本身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過程,孩子長大以後父母也應該是該遠離的就遠離
否則就很容易形成沒有邊界的愛,孩子也會因為你的過度控制欲而出現刺蝟效應,越靠近對方越容易受到刺痛感的反彈
認識一個親戚就是這樣的情況
今年都已經35歲了,做什麼事情還總是畏手畏腳,一點主見都沒有
好在他有一顆勤奮踏實的心,在公司也憑一己之力站穩了腳跟,可人總是要向上爬的,總不能一直在原地踏步
公司的一些小領導也一直勸他“向上走一步”,為了證明自己,他也希望自己能勇敢地踏出那一步
可每當和母親說起這件事時,母親都充滿不信任的眼神對他說:“就你?整天就知道玩遊戲,人家說的那些PPT你都會嗎?沒有金剛磚、不攬瓷器活,你懂不懂?”
事實上,母親也只不過是希望他踏踏實實、不要生活得那麼疲憊辛苦,不曾想就是這樣的“為你好”心態讓他備受折磨
他也一直覺得他自己是一個特別差勁的人,做什麼都不能成功,做什麼也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更無法給公司帶來有用的信息與價值
直到,他在後面的不懈努力中再次被公司看重,分配的任務也取得顯著成績后,他才漸漸明白原來他自己也沒有那麼差勁兒
為了逃離原生家庭的傷害、和情緒自卑感,至今為止,除了逢年過節回家團聚之外,基本上就沒有想回家的願望
問其原因,他告訴我:“就是不想回去,怕影響我的心情,如果不是有這層血緣關係,我想我真的永遠都不想再回到那個家了”
蘭媽不知道他是以什麼樣心情說出這樣的話,可當一個人產生“不戀家”、也“不想家”的心態時,說明這個家並沒有成為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避風港灣
沒有感受到愛,又何來依賴和親密呢
所以說,教育好孩子最好的心態就是求缺不求滿,接受孩子的不優秀,才能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信和期望去實現更優秀的自己
舒服的成長體驗,是決定一切的開始,也是創造一切的起點
那麼,關於為什麼很多父母老了還不被尊重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