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問:早餐店辛苦又不掙錢,中國到處都是,為啥不學習日本?
更新于:2025-04-12 02:10:25

淩晨五點的南京科巷,油鍋滋啦作響。我排在烏米飯團的隊伍里,前面的大爺正用南京話抱怨:“小日本懂個屁,早飯不燙嘴能叫吃飯?”這句話突然讓我想起那個日本網友的疑問:中國早餐店又累又賺不到錢,為什麼遍地都是?

中國人不愛吃冷冰冰的早飯,便利店買的冰的東西,哪有剛做好的熱騰騰的早飯好。而且那種保質期多長,哪有新鮮的好。

就拿我自己來說,去不同地方旅遊,太喜歡不同地方的早餐了。在廣州,早茶里的蝦餃、腸粉都是我的最愛。蝦餃晶瑩剔透,蝦肉飽滿彈牙;腸粉口感爽滑,配上鮮美的湯汁,每一口都超滿足。這些美食承載著當地的飲食文化,是廣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武漢,熱乾麵的香氣總能把我從睡夢中勾起來。麵條筋道,芝麻醬濃郁醇厚,再加上蘿蔔乾、蔥花等配菜,攪拌均勻,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

在日本便利店買過冷飯糰的人都懂那種落差。711的貨架整齊劃一,飯糰用塑膠紙包著,溫度永遠7℃。而在中國,光是南京就能找到烏米飯團、牛肉鍋貼、雞汁湯包三種完全不同的早餐組合,每個攤主都有獨門醬料配方。

東京表參道的早餐實驗室,一份英式早餐賣1500日元(約75元)。中國街邊的煎餅攤,加蛋加腸只要7塊。不是日本人不聰明,而是成本結構完全不同。大阪的餐飲店人工費每小時60元起,北京衚衕里夫妻店全年無休,孩子放學就在店裡寫作業。

我在無錫毛華美食見過最震撼的場景:四口人守著一個10平米的鋪子,女兒包玉蘭餅,女婿炸雞子大餅,老太太熬酸辣湯,老爺子收錢。這種家庭式作戰單元,日本根本複製不了。

日本人用眼睛吃飯,中國人用舌頭投票。京都懷石料理講究“季節性產品”,但早餐的納豆配米飯二十年不變。反觀武漢,光是熱乾麵就有十三種辣度可選。杭州的蔥包烩要壓到餅皮焦脆,寧波的豬油年糕必須用隔夜飯——這些手藝AI學不會,中央廚房做不出。

在東京銀座體驗過人均300元的早餐實驗室,擺盤精緻得像藝術品。但吃完總感覺少了什麼,直到回北京喝到豆汁才明白:早餐需要煙火氣,需要老闆娘那句“焦圈兒快涼了趁熱吃”。

新宿站上班族握著咖啡疾走時,廣州阿婆正用竹升面換最新八卦。天津煎餅攤是大爺們的政經論壇,無錫餛飩店收留著夜班工人的疲憊。這些場景讓我想起大阪難波的居酒屋,但中國早餐店更早開門,更晚打烊。

去年在鄭州喝胡辣湯,鄰座建築工人把油條掰成塊泡進湯里。“閨女,這樣吃才得勁。”他教我的時候,手機里放著豫劇。這種粗粝的真實感,是任何標準化服務無法取代的生存智慧。

日本便利店能做出82種飯糰,但複製不了上海弄堂蔥油餅的香氣。當我們討論早餐店時,本質是在守護一種生活方式。那些淩晨亮起的燈火,是城市最後的溫度計。

減脂期的低卡早餐
減脂期的低卡早餐
2025-03-26 1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