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容易產生中年危機的行業,越容易在年輕的時候,相比同齡人更早賺錢,賺更多的錢,這本身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年輕人湧入,這就造就了更快的職場更迭。
相反一些越老越吃香的行業,年輕的時候並不容易賺錢,這就會限定了大量年輕人湧入,也就不會有太多的後浪,等到要拍死前浪。因此中年危機現象,就會顯得較為平和。最為典型的就是臨床醫學。
因此年輕時賺錢,還是越來越吃香,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難以兼得。
某位老師不斷的推崇計算機,好就業薪資高,而看低醫學,前期學習時間太長,這就是單純的只比較硬幣的一個面,即只比較年輕時的狀態,計算機的優勢在年輕時,而醫學的劣勢也在年輕時。
計算機這個行業更新速度太快了,是無法形成經驗積累,其對於不斷學習的要求,並不源於原有的知識體系,而是從頭開始,這種新知識學習能力,越年輕也就越具備優勢。
而其他行業的經驗積累,是可以形成積累,即使有新的學習點,也是源於原有額知識體系。大多數的行業都屬於此類。
其他行業的35歲現象,多數是企業跟風引發的,即使老員工更優秀,但總覺得不開除老員工,似乎企業就不夠有活力,在這點上,一些名企的引導功不可沒。
其實一個行業不被看好,反而中年危機不容易產生,最為典型的就是房地產銷售。
以前房地產行情較好,置業顧問(銷售員)往往要求30歲以下,甚至28歲以下,歲數稍大,就會被更年輕的人所取代。但現在行情一般,進入這個行業年輕人很少,做這行的還是以前的那些人,他們從20多歲,變成了30多歲,卻並沒有被年輕人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