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好奇心:科學家首次定位大腦中產生好奇的神秘區域
更新于:2025-04-11 08:42:27

好奇心,作為人類本性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始終激勵著我們在新環境中學習和適應。近期,科學家們首次揭示了好奇心在大腦中的具體產生區域。

這一重大發現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完成,他們藉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掃描大腦各區域的氧含量,據此推斷出不同區域在特定時刻的活躍程度。

揭示好奇心的來源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人類行為模式,甚至能為治療諸如慢性抑鬱症這類缺乏好奇心的疾病提供可能的治療方案。

神經科學家傑奎琳·戈特利布評論說:“這標誌著我們首次能夠將對資訊的主觀好奇感與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直接關聯起來。”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們向32名參與者展示了一種稱作變形的特殊圖像,其中包含被不同程度扭曲的熟悉物體和動物——例如帽子或青蛙。參與者需要評估自己識別每個圖像主題的信心和好奇程度。

將參與者的評分與fMRI掃描結果對比后,研究人員在三個關鍵區域發現了顯著的活動:枕顳葉皮層(與視覺和物體識別相關)、腹內側前額葉皮層或vmPFC(負責管理價值和信心感知)、以及前扣帶皮層(用於信息處理)。

特別是vmPFC似乎充當了枕顳皮層記錄的確定性水準和主觀好奇心之間的“神經橋樑”,幾乎像是觸發器一樣告訴我們何時應該感到好奇。志願者對圖像主題的不自信程度越高,他們的好奇心就越強。

研究者們在其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這些結果揭示了如何通過連續的神經表徵過程將感知輸入轉化為最終喚起好奇心的過程。”

除了可能的治療應用外,研究團隊還希望探索這些發現如何適用於好奇心的其他類型,比如對瑣事和事實的好奇心或對社會活動的社會好奇心。

這項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部分原因是因為好奇心是人類的基本屬性,對於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沒有好奇心,我們就難以有效學習和吸收新知,而且有證據顯示它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戈特利布說:“好奇心有著深刻的生物學根基。”

“人類好奇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驅使我們比其它動物進行更廣泛的探索,而且往往是出於純粹的發現慾望,並非尋求物質獎勵或生存優勢。”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