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永遠在線”的北京文化論壇,首批17處“會客廳”亮相
更新于:2025-04-11 07:43:14

4月10日,天壇公園神樂署中和韶樂奏響千年雅韻,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對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悠揚古韻中拉開序幕。這是北京文化論壇探索常態化活動開展的首次嘗試。活動現場發佈了太廟、天壇、先農壇慶成宮等首批17處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場地。

 

首場對話活動中,單霽翔、王春法、呂舟、李黎等嘉賓聚焦“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和“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就更好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出真知灼見。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非遺和文創展示區,給與會嘉賓帶來了“京”味濃厚、精彩紛呈的特色文化體驗。

活動現場,天壇公園神樂署中和韶樂奏響千年雅韻。通訊員 張維民 攝

 

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活動貫穿全年

 

北京文化論壇創辦於2022年,永久主題為“傳承·創新·互鑒”,致力打造展示中華文化精華、博覽世界文化精粹的重要視窗,引領先進文化潮流、聚合文化創新力量的國際品牌,搭建起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一流平臺。論壇堅持國際性定位,影響力迅速擴大,已成為繼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關村論壇、金融街論壇之後,又一個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要平臺。

 

2025北京文化論壇的新亮點之一,在於創立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舉辦貫穿全年的常態化論壇活動,打造“永遠在線”的北京文化論壇。作為推動常態化落地的創新舉措,北京市立足豐厚的文化資源,結合近年來文物保護騰退空間,精心選取了17處文化場景,加掛“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標牌。

 

首批17處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位於東城區的太廟、天壇、觀中·中軸線在地文化博物館、隆福寺文創園、鐘鼓樓、顏料會館、地壇、景山街道市民文化活動中心、曹雪芹故居紀念館;位於西城區的先農壇慶成宮、湖廣會館、報國寺、海清苑、宣南文化博物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正乙祠、沈家本故居。

 

從朱門金瓦的太廟到藍瓦金頂的天壇,展現出中華禮儀的莊重精深與“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北京鐘鼓樓刻畫出時間律動的悠遠詩篇;七百年巨集恩觀化身為觀中·中軸線在地文化博物館,以數位光影和多元業態,讓中軸線文化持續流淌;古剎新生的隆福寺文創園,見證了傳統文化與潮流藝術碰撞的創意場域;雕樑畫棟的顏料會館,重現百年戲曲傳唱的前門京味文化盛景……每一處“會客廳”都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

 

主辦方將根據學術交流、對話研討等不同性質和主題,選擇符合活動需要的舉辦場所,非會期恢復這些場所的日常功能,更好地推進北京老城文化文物空間的活化利用。

 

首場會客廳活動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首場活動相聚天壇神樂署,共話“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讓前來參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直呼“非常有意義”,也讓她感覺到“中國同樣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去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9項世界遺產。伊琳娜·博科娃說,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縱貫老城南北,中軸線沿線分佈著古代皇家宮苑建築、祭祀建築、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等,“中軸線不僅見證了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演變,也體現了中國城市規劃傳統的深厚底蘊,我認為,北京中軸線的獨特性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里東方城市景觀理想以及核心建築群類型的空白,它呈現出無可替代的獨特性,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世界性價值。”

 

在對話環節中,多位文化遺產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和“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就更好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出真知灼見。

 

首場對話由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呂舟主持,他也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項目的負責人。呂舟介紹,中國於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1987年第一次申報世界遺產,北京就有3處遺產地被列入首批6處世界遺產當中,去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北京共有8處世界遺產。“這些世界遺產和北京豐厚的遺產資源,都在北京可持續發展和高品質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於世界遺產,我們強調的是突出的普遍價值,我們有責任向世界貢獻我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我們做到了。”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說,今天,中國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北京是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

首場對話活動中,單霽翔、王春法、呂舟、李黎等嘉賓聚焦“文化遺產保護的世界性價值”和“科技賦能文化遺產保護”主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通訊員 張維民 攝

 

單霽翔說,在申遺的過程中,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強調文物保護走向了文化遺產保護,“我們的責任也變得更為重大。”在他看來,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最大的願望就是讓它融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為當代生活作出貢獻,人們才會喜愛它,進而尊重它。“這樣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會成為我們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

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中)發言。通訊員 張維民 攝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國家博物館原館長王春法談到了博物館在引導民眾瞭解人類文明中起到的作用。他認為,博物館最重要的作用是舉辦展覽,加強講解、推廣,同時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一個優秀的展覽,既可以讓大家瞭解到各個國家的文明,同時也可以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讓觀眾更為深刻地理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突出貢獻。”

 

更多優質文化活動和演出將加入常態化活動中

 

首場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活動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呂舟表示,他比較關注的是文化遺產對當代的影響。“我們一直在講文化遺產活起來,如何讓文化遺產真正地發揮作用,今天的活動上,很多人都談到了這個問題。”呂舟說,“會客廳”讓北京文化論壇變成了常態化,更有利於大家相互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

 

東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城區與北京文化論壇連續三年“雙向奔赴”,今年將第四次共創文化盛會。“東城區親歷並見證論壇從構想變成現實、從誕生到成長的全過程,以論壇為視窗集中展示城市形象與文化魅力,也探索出服務保障重大文化活動的高效工作機制和流暢協調網路。”未來,東城區將以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為載體,推動更多常態化活動完美呈現,啟動城市文化地標的新活力。

活動現場設置了非遺和文創展示區。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據瞭解,“北京文化論壇會客廳”承辦方將整合、對接北京市現有優質文化活動和演出,重點吸納文化屬性強的論壇類、對話類、學術交流類活動,作為北京文化論壇常態化活動。同時,將與各領域企業、機構建立深度合作關係,構建完善的招商推廣和會員募集機制,不斷拓展市場優質資源,納入論壇常態化組織運營體系,進一步增強論壇的關注度和吸引力。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張磊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