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早晚出事!”近日北京市民李先生(化名)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龍潭公園裡的風箏飄到了牆外馬路上空,十分擔心其落在馬路上纏住行人。“風箏線如果再長一點來不及收線,最後就會釀成事故!”
李先生發現,今年不少人在龍潭公園鄰近馬路的區域放風箏,風箏線很容易就過了馬路,十分危險。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北京的不少公園、人行通道、場館空地等地常有人聚集放風箏,這些地帶往往行人密集,而懸浮在空中的風箏線很難被發現。還有不少“箏友”在公園禁放區域放飛風箏,部分區域存在標識不清楚等問題。
公園能否放風箏有沒有統一規定?市園林綠化局公園處表示,2003年起施行的《北京市公園條例》中對此並沒有詳細規定,目前各公園根據場地、遊客密集程度及相關規定作出具體要求。
放風箏是人們的“季節限定”愛好,城市不應“一刀切”禁止,在公共安全框架下,個人愛好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如何規範放風箏行為,杜絕潛在的風險?受訪專家建議,可以梳理評估全市範圍內允許放風箏的公園等區域名單,制定相應的細化管理規定,向社會公示。
龍潭公園、龍潭中湖公園
風箏越過公園圍牆飄在馬路上空
近日,媒體報導了多起行人在騎行路上遭風箏線割傷的事故:河南安陽一名17歲男孩騎車前往圖書館,途中突然被橫在馬路上的風箏線割傷了脖子;江蘇泰州一男子騎摩托車時不幸被風箏線“割喉”,事發兩天後傷口仍在流膿;四川成都一男子在綠道騎行時被風箏線淩空攔倒,頭盔被劃出一道大口子。
對於很多人來說,放風箏是春天最快樂的戶外運動之一。然而,看似美麗無害的風箏之下,卻暗藏“隱形利刃”。近期北京大風天氣增多,僅3月就發佈了13個大風預警。同樣應該拉響警報的,可能還有路上不易察覺的風箏線。
李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每天上班騎車會路過龍潭公園,從前幾年就開始關注風箏線傷人的問題,也打過12345反映,“當時龍潭公園的管理人員回復我,公園周邊的樹夠高,風箏過不了馬路,但是今年我發現大爺們開始在公園鄰近馬路的地方放風箏了,風箏線很容易就過了馬路,而且有很多風箏被樹剮斷線,落在樹上,很危險。左安門內大街現在還有風箏掛在樹上。”
進入春季,北京開啟了“多風模式”。4月1日,北京處於大風藍色預警中,有7級左右陣風。當天下午,新京報記者在龍潭公園龍門渡碼頭橋邊一處小空地上看到,有四五名“箏友”正在一起放風箏。
4月1日,龍潭公園龍門渡碼頭橋邊一處小空地上,四五名“箏友”正在一起放風箏。行人從風箏線下面穿過。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現在風箏也就100米高,剛才放了得有700米,風太大我又收回來了。這盤線一共有1000米。”一個正在放風箏的大爺告訴記者。風箏越飄越高,大爺盯著風箏的方向,不斷走動調整位置,防止線纏在樹上。
在強勁風力的帶動下,風箏線繃得緊緊的。記者靠近觀察,風箏線較粗,不是普通棉線,摸起來十分堅硬,用手指按幾乎不打彎。“線勁兒大著呢,放線、收線的時候千萬不能摸,尤其放線的時候速度快,風箏線跟刀子似的。”大爺說。
已經穩居高空的風箏不用操心,但低空氣流亂,剛剛起飛的風箏不好控制方向,眼看風箏線要纏在樹杈上,大爺連忙用手去拽,結果被風箏線割傷了手,“哎呀,著急了,忘戴上手套。”“小心點,這傷可不容易好。”另一位箏友說。
這塊小空地是龍潭公園的“箏友”們固定放風箏的地方,“有風我們就來”。這片區域屬於步行通道的交叉路口,來往遊客不時從風箏線下穿過。當被問及是否擔心風箏線傷人,“箏友”們表示,自己會看著點、提醒路人,察覺風箏方向不對就趕緊收回來,自己也可以通過走動來調整風箏位置,一般不會有問題。
4月7日,北京再次處於大風藍色預警中。記者經過左安門內大街,發現有風箏越過公園圍牆,飄在馬路上空,大概有四五個。一位環衛工人告訴記者,他常看到有風箏飄到這裡。
4月7日,左安門內大街,風箏越過公園圍牆,飛到馬路上空。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龍潭公園、龍潭中湖公園分別位於左安門內大街兩側,記者抬頭看到,正如李先生所擔心的那樣,一根細細的風箏線正橫穿在馬路上空。這是從龍潭中湖公園飄出的風箏,小小的風箏被馬路一側的樹困住,風箏線則被道路兩側的樹掛住、懸空,很難被注意到。再往前走幾步,還有一根風箏線橫穿馬路,所幸當時都離地面較高,暫時不會影響行人。
4月7日,左安門內大街上空有一根風箏線橫穿馬路,掛在馬路兩側的樹杈上,所幸離地面較高。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隨後,記者致電龍潭公園,園方表示,龍潭公園只有月亮灣附近可以放風箏,但必須符合安全要求,要接受“告知書”。“曾經發生過危險,有人用魚線放風箏纏住過人。”工作人員說,“在園內,風箏線不能使用金屬線、魚線,風箏大小不可超過兩平方米。放風箏的時候,會有專門人員發放告知書。”
公園管理人員之前回復李先生稱,經查詢發現目前沒有法律禁止人們在公園放風箏。“但是按照民法典規定,出了事故要追究管理單位責任,所以他們也是只能勸阻大家在規定範圍內,用安全的風箏線放。”李先生說。
李先生提供的圖片顯示,有人在緊鄰馬路的龍潭公園圍欄處放風箏。受訪者供圖
朝陽公園
禁放風箏區域仍有人在放,部分公園全年全園禁放風箏
在北京,人們可以實現“公園自由”,全市公園數量達到了1100個。不過,不是所有公園都允許放風箏,有些公園會劃定區域,區域之外的園區禁放,公園內有巡邏員提醒、制止遊客。
在記者探訪的多家公園中,放風箏的情況不一。
上週四,在朝陽公園西門附近的“微笑林”前有一塊空曠的草坡,六七個人正在放風箏,年輕人居多。一位趙姓遊客說,自己來之前在社交網路搜了“攻略”,知道朝陽公園可以放風箏,走到這裏發現人少、地方空曠,就和朋友在這放了。
另一位張姓遊客也做了攻略,得知朝陽公園內的野鴨島可以放風箏,“我也看到這個坡上有人放風箏了,但還是打算先去野鴨島。不過在公園裡沒看到有明顯的禁放風箏的標識。”
記者瞭解到,此處草坡屬於朝陽公園禁放風箏的區域,但工作日人很少,一位大爺說,自己常在這處草坡放風箏,雙休日放風箏的人多,大概會有二三十人。
4月3日,有遊客在朝陽公園一處空曠地帶放風箏,此處屬於公園內禁放風箏的區域。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記者探訪時瞭解到,朝陽公園北區北湖大草坪允許放風箏,其餘區域並不允許。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裡的部分區域也可以放。
有些公園則明確禁止放風箏。例如:玉淵潭公園全年、全園禁放風箏;永定門公園在鐵路沿線,禁止放風箏;東壩郊野公園林地居多,有高壓電線,因此禁放風箏;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海子公園也不允許放風箏。
橋上人行通道
“箏友”扎堆,行人給風箏讓路
4月3日,天晴風依舊,幾隻風箏飄在豐台區涼水河上空,風箏的下方是一處建築工地,涼水河兩岸正在施工中。在一座跨河橋的人行通道上,聚集了一些“箏友”。一位大爺拿著風箏線輪盤,另一位大爺拿著風箏,從路的一端走向另一端,風箏線離地面有半人高,路邊行人駐足觀看。此時有一位工人走過,並未察覺到風箏線。“小心,這裡在放風箏。”工人聽到提醒後走下人行通道,從馬路上離開。
4月3日,幾位“箏友”在涼水河橋上人行通道放風箏,風箏線扯了十幾米。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
“距離夠了,有風,可以放。”一位放風箏的大爺說。風箏脫離人手,乘風飄向高空,原先與地面齊平的風箏線向上劃過,行人見風箏放起來了,才緩緩踱步通過。
記者得知,這幾位老人常在此處放風箏,也會自己做手工風箏,作為生活中的閒趣。他們近期剛成立了“風箏隊”,希望能參加比賽,所以常常來這裏練習。
不過,在人行通道上放風箏自然會引起行人的擔心。記者從石榴庄街道辦事處瞭解到,此前有人投訴過橋上放風箏的問題。“涼水河橋上有禁止放風箏的標識,但光有標識不管用,這兩天我們會讓保安巡邏的時候提醒一下。”街道工作人員表示。
附近是否有可以放風箏的地方?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到“五一”時,涼水河兩岸施工結束,廣場建成後將陸續對公眾開放,“我們會勸導大家到河邊的廣場上放風箏。”
北京工人體育館北門
風箏橫穿馬路往上飛,曾發生割喉事件
位於朝陽區三裡屯的北京工人體育館,是北京群眾性體育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這座建於1961年的體育館現在依舊是老北京人眼中的文體座標。4月3日,一位70多歲的大爺背對體育館北門,坐在一張小馬紮上,雙手緊緊握住線輪。他的風箏已經乘著風,從北門的地面,飛上了700米左右的高空。
體育館北門的對面是工人體育場北路,穿過這條車多人多的馬路,就是東城區的新中街社區。站在體育館北門抬頭看,大爺那拖著尾巴近1.5米長的三角風箏縮成了“蝌蚪”形式,在新中街社區一棟樓的屋頂上隨風左右搖擺。大爺說,只要天氣好,有風,就會騎自行車來體育館放風箏。在這個固定場地,跟他差不多年紀來放風箏的有四五人。
4月3日下午,市民放飛的風箏在工人體育場北路的馬路上空搖擺,風箏離地面不到10米。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北門門口另外一位大爺手裡的風箏有近15米長,飛到一半時,風太小上不去,只能往回收。他迅速轉動線輪,被拽住的風箏,在馬路上空10米左右的距離擺動了好一陣子。眼看著隨時可能掉在馬路上,大爺拿著線輪往北門的另一側跑,最後風箏被收了回來。
坐在馬扎上的大爺告訴新京報記者,“放風箏的線鋒利得很,像刀子一樣。”據他介紹,幾年前有一位老人,也愛坐這裡放風箏。有一次因為風太大,老人一頭栽倒,整個人甩出去好幾米遠,“他捨不得風箏,就把線死死拽在手裡。那風箏線就從馬路對面橫穿到這兒,結果人家騎車的跑過來,把脖子給割傷了,縫了好幾針。老人最後賠了幾萬塊錢,後來,家裡人就再沒讓他來放風箏。”
一位老大爺正在收自己的風箏。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北京工人體育館北門是否允許放風箏,大爺也不清楚。他說,他們這些退休的老人,只把放風箏當成打發時間的樂子。不過,自己也會注意放飛風箏的安全問題。比如,大爺會按照兒子的叮囑,每次放風箏時,要在兜里揣個防風火機。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就果斷放棄風箏,把線給弄斷。
4月3日下午,在工人體育場北路附近公交站等車的劉女士告訴記者,她在三裡屯上班,上下班通勤時,經常能看到這條馬路上空飄著風箏。“我知道有人在體育館北門口放風箏,但不太會去警惕那些風箏線,雖然我知道肯定有安全隱患。”她說。
北京工人體育館北門成為市民放風箏的固定場所,北門對面是工人體育場北路和東城區新中街社區。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近日,記者致電相關部門瞭解此地放風箏的相關要求。北京職工體育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在場館外面放,屬於在建築紅線外的個人行為,我們不能要求別人放還是不放。”朝陽區三裡屯街道辦事處一工作人員則表示,“放風箏屬於個人的自由,我們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在工人體育館北門放風箏。”
■專家建議
放風箏應服從管理方安排,公園或者場地方應給予明確指引
公園能否放風箏有沒有統一規定?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公園處獲悉,2003年起施行的《北京市公園條例》中對此並沒有詳細規定,目前各公園根據場地、遊客密集程度及相關規定作出具體要求。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林辰松說,在北京市體育總會、北京市風箏協會發佈的團體標準《風箏放飛指引》中,明確了放飛場地的選擇。開展風箏放飛活動應服從放飛場地管理方的安排。宜選擇平坦空曠、人員密度較小、視野開闊的區域作為風箏放飛場地。不應選擇機場、鐵道、高壓線附近以及古建築、古樹、高大建築物周邊等區域作為風箏放飛場地,並避免出現風箏線橫跨道路的情況。
“如果風箏掛在古樹或者古建築上,在取線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古建簷角、古樹名木的損害。”他說,從安全角度講,還要避免在道路附近放風箏,以防風箏掉落或撿拾時造成交通事故。
他認為,從管理角度來說,公園或者場地方應該對是否可以放風箏給予明確指引,允許放風箏的公園或者其他場地可以適當開發APP或者小程式,告知放飛區域和允許放風箏的時間。為了防止風箏線劃傷情況,鼓勵使用彩色或反光風箏線。對於較大規格的風箏,其線的強度也更高,從事這項運動的人本身也需要進行一定培訓,放飛時佩戴手套,採用收線器輔助收線。
公園需要在大量遊客放風箏的時期加大巡護和巡查力度,確保遊客安全,出現問題時可以及時處理。
梳理評估可供放風箏的區域,制定細化管理規定向社會公示
北京景觀園林設計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北京市公園綠地協會副秘書長葛書紅認為,公園裡能否放風箏,需要看公園的具體情況和具體管理規定。
如果公園位於機場凈空區、軌道交通、電力設施、高速路、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築、其他特定區域等劃定的禁放風箏區域,需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避免對飛機飛行安全、高鐵、電力設施、高速行駛車輛、文物古跡等造成威脅。除了上述情況以外,還要視公園的具體情況和管理規定,很多公園由於人流量大、活動空間有限、高大樹木密集、緊鄰周邊城市道路和建築等原因,不具備放風箏的條件,因此,公園管理機構基於公共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考慮,明確禁止放風箏,並會在公園入口及其他醒目位置公示和提醒,遊人需遵守相關規定。
她說,《北京市公園條例》沒有對公園放風箏作出“一刀切”的規定,北京市公園數量眾多、類型多樣、規模和所處區位各有不同,部分具備場地條件、能夠滿足安全管理要求的公園是允許在指定區域內放風箏的,比如朝陽公園、綠心公園都在平坦開闊、與人流及高大樹木相對隔離、對園外環境不產生干擾的區域劃出了專門的風箏放飛區;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龍潭公園等在節慶和文化活動期間開展風箏展覽、製作、表演、放飛等活動。上海市目前有十幾個不同類型的公園允許在劃定的區域內放風箏,並對場地開放時間、風箏類型、放飛高度等作出具體規定。
市民遊客如果想去公園放風箏,應當提前查詢確認公園是否允許放飛、放飛區域、風箏類型、放飛高度、放飛時間等具體管理規定,放風箏時還需注意避開公園內的人群、古建、樹木和遊樂設備,遠離高壓電線,隨時觀察周邊情況,注意天氣變化和自身身體狀況,兒童需要在成年人的陪同下進行操作。
她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和公園管理機構加大對公園放風箏活動的巡查和監管力度,通過多種管道和方式,提醒、引導市民遊客在適宜的場地和時間,合法合規放風箏,加強對鄰近鐵路、高速路、機場、高壓線等公園放風箏活動的管理。
另外,針對市民遊客放風箏的活動需求,建議行業管理部門和公園管理機構梳理評估全市範圍內允許放風箏的公園名單以及可供放風箏的區域,並制定相應的細化管理規定向社會公示,便於市民遊客及時查詢瞭解。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張璐 張建林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