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火了,市民遊客在此躺平吹風,聽鳥鳴聲和濤聲,“鬆弛感”拉滿。還有體驗過的人說:“躺到不想走了。”
九派新聞推出相關報導后,獲得各地網友關注:“建議每個公園都安上。”“希望景區增設一些躺椅,多多益善。”
對此,記者回訪了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相關負責人和項目設計者,雙方都對躺椅的走紅表示意外。園區表示,會增設清潔人員以保證大家的休憩體驗。設計者則表示,網友的反饋給了他信心,以後做設計也會更注重探索遊客的使用需求。
躺椅。圖/九派新聞 符程郡
【1】園區:會增設清潔人員,夏季遊客需防曬、防蚊蟲
東湖聽濤景區相關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躺椅打造於2022年4月,是聽濤景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提升專案子工程的一個小細節。埋下這個小巧思已經3年,沒想到現在火了,感覺很意外。以前躺椅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現在人多了很多。
他認為,這一方面說明瞭近年來武漢的旅遊市場火熱,人流量帶來的傳播效應明顯;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加會享受生活,傾向於利用閒暇時光來感受親近自然的快樂。“我們園區很大,以前大家著急逛完,不會有那麼多人靜下來去感受。”他說。
對於網友希望增設躺椅的需求,他回應稱,暫時不會去增加。因為考慮到地勢地貌、視野景觀、隱私性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其他地方設躺椅效果不一定好。
王先生介紹,聽濤景區得名於“觀湖聽濤”,因此,這個躺椅前方的整個岸線用錯落的石磚打造成琴鍵的樣子。當湖水拍打在石磚上,就會發出聲響,好像大自然在演奏一樣。且此處有桂花樹來進行遮擋,和其他觀賞的人流分開,互相不產生干擾。“感受很好,我自己也去躺,午休去充電一下。”他說。
來使用的人多了,怎麼保證衛生問題?王先生回應稱,該片區原本有保潔人員執勤,如果人多會增派清潔人員。他還提醒,躺椅在露天場所,夏季來臨,遊客要注意防曬、防蚊蟲,最好隨身攜帶相關用品。
目前,聽濤園景區平時的客流量有八九千,週末、公休日過萬。他建議遊客也可以在園區其他地方多逛逛,還有很多類似的小巧思,比如親水平台的棧道、夜間的螢光小道等。他希望為遊客提供更好的感受,在這裡真正放鬆下來。
“螢火蟲小道”。圖/受訪者提供
【2】設計者:對躺椅的走紅深表意外,決定更多維度地探索使用者需求
東湖聽濤景區躺椅是由武漢設計諮詢集團風景園林院團隊精心設計。負責人石碩對於躺椅的走紅也深表意外。他表示,躺椅的走紅值得高興,給了他很多創作動力。同時也讓他開始反思,以後需要更多維度地探索遊客的使用需求。
原本他還對躺椅的設計存有擔憂,“因為在這麼大尺寸的躺椅上躺著,是沒有安全感的。”
為什麼公園的躺椅這麼受人歡迎?他猜想,是因為它實實在在滿足了人們的基礎使用需求。現代互聯網的信息傳遞速度很快,在高強度的刺激下,人們的關注點會逐漸返璞歸真,放下手機走近自然。
《新京報》對此發表評論稱,不少公共空間的功能常被簡化為“通行”或“短暫停留”,鮮少鼓勵人們駐足休息。東湖聽濤景區的躺椅設計背後,是對人性需求的細膩洞察。
躺椅重新定義了公共設施的價值。傳統觀念中,公共設施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場所和服務,而東湖聽濤景區的做法則證明,公共空間完全可以承載更深層的情感需求。遊客在躺椅上消磨時光,既是身體上的放鬆,也是心靈上的休憩。這種“無目的性”的使用場景,讓城市公共設施更具人文關懷。正因此,躺椅的走紅並非偶然,它映射出公眾對景區、公園等公共空間的期待正在發生轉變。
石碩對此深以為然。他認為,設計應該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躺椅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未來他還有很多構想。比如,臨近居住區的綠地更注重“一老一小”的使用空間營造,因為老人和小孩有更多時間使用戶外空間。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城市需要更多無障礙設施,盡可能地讓城市綠地變得有溫度。
九派新聞記者 陽丹
編輯 曾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