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爭,不是打開ai的正確方式丨九派時評
更新于:2025-03-26 13:02:38

文/九派新聞特約評論員 伍裡川

文理之爭是一個連綿不絕的話題。近日,復旦大學將大幅降低文科招生比例的消息便在全網引起熱議。

根據計劃,復旦大學將本科招生結構調整為文、理、醫、工、交叉學科各佔20%,文科招生比例從原來的30%40%驟降至20%。這一改革引發廣泛爭議:“文科是否已被時代拋棄?”“文科生的出路在哪裡?”

有人認為,這是文科式微的不爭事實。還有人驚呼,連中國人民大學這類知名老牌文科類高校也把目光投向了“基礎學科支撐”“前沿交叉學科建設”“戰略繼續領域突破”三大方向,縮減文科風向猛烈。

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要冷靜看待文理之爭,越是要理性看待文科的發展變化,從而保持應有的信心。

具體而言,復旦等學校的新政是根據學生需求和就業需求,進行結構性優化。文理科的設置,要和社會需求相適應,這無可厚非。

文科不是今天才被“小看”。幾十年前,“學術社團的數學化,什麼都不怕”的潛臺詞就銳利地划傷過“文科人”的耳朵。在很多人看來,選擇理科,才有出息,才更能在社會上出彩。筆者上高中時選擇文科,主要是因為自己喜歡寫作,希望將來從事記者、作家等文科職業。這份理想,回饋我至今。儘管如今從經濟角度看來,從事媒體行業缺乏“錢景”,但對於對職業規劃有著清醒認知、並且每每從職業經歷中汲取到獲得感的人來說,是可以無悔的。當然,這和“文科人”希望文科得到社會更大的重視,是兩回事。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在接受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句話:文科很重要,一個成熟的社會,文科比理科更重要。在我個人看來,非要讓文理分出勝負不可,沒有必要。坦率地說,總是比較文理科的優劣,不僅是進入一種誤區,也是給自己一種無謂的煩惱。文理科分類,是一門科學。文理科並不存在絕對的優劣、好壞,文理科各有價值,互相看重、互相支援,才是應有的態度。

在文科頻頻遭到戲謔的當下,也沒有必要人為地將文科置於理科的位置之上,以維護文科的尊嚴。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認識到文科的重要性,消解誤讀和汙名。在這個問題上,“文科人”自己首先要能對文科有一個公平公正的認識,建立起應有的信心。

直到今天,文科也沒有被“打敗”、沒有被時代拋棄。AI的發展非常迅猛,成績也很耀眼。但最近,很多人也被AI某些時刻的張嘴就來、胡說八道逗笑過。這更加證明,AI難以“代言”人類的思想感情。

科技的厲害之處,證明了理科的厲害之處。這是事實。但應該看到,“科技向善”作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理念和目標,考察更多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溫度和內涵。而這個過程中的空白處,更多地需要“文科式智慧”來填補。至於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文學作品、歌舞、繪畫……對世道人心的滋潤,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同樣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