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鄭璐(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由作者參加九派新聞“九派圓桌”直播《deepseek們來了,文科還有用嗎》討論時的發言整理而成,發佈前經作者審閱。
【1】沒有寫過論文的人,用AI來寫論文很容易露餡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確實遇到了比較多的學生使用AI寫作的情況。畢業論文開題報告和最終成稿,都有 AI 的痕跡。比較過分的就是文獻綜述部分,都是AI 總結。格式上看得出來,它會形成各種小標題,小標題下面會有一些文獻的綜述,出現了很多引用錯誤,它會隨便亂引用來源。我指導的本科生甚至開展了一項研究,探討學生使用AI輔助寫作論文是否能提升評分。
華為2023年發佈的《邁向智慧世界白皮書》中預測,到2026年,人工智慧行業滲透率可能達到30%。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們無法簡單地對使用AI做出好與壞的判斷。我們能做的,是設定一條底線。
社會科學領域需要進行實驗和調研,獲取實際的數據。如果學生利用AI學習Python或R語言的語法進行數據分析,或者學習爬蟲技術的原理,可以接受,使用AI輔助外文論文語法校對也是允許的。然而直接利用AI進行複製粘貼,將其作為自己的原創作品,不可取。篡改數據或偽造實驗結果,假裝數據真實有效,同樣不被容忍,這便是我們所指的紅線。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只有當一個人掌握了某項技能,才能對這項技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如果一個人從未撰寫過論文,將無法區分論文質量的優劣,也就缺乏相應的判斷能力。對於許多低年級學生來說,如果他們跳過了親自撰寫論文的過程,並不清楚一篇優秀的本科論文應有的寫作方式,老師往往能輕易地識別出其中的AI痕跡。
【2】當人們意識到這個心理諮詢是AI給的,感覺立刻就不好了
今年1月份我們管理學專業頂刊Management Science (Demirci, Hannane, & Zhu, 2025)的一篇文章,對比全球某知名自由職業平臺所發佈的130萬條工作崗位后發現,有一些崗位需求在chatgpt出現之後迅速下降,這些崗位叫“可自動化崗位”,第一大類是文案基礎法務的寫作類崗位,如校對或編輯,需求下降在30%左右。第二是網頁開發和軟體開發崗位。生成式 AI已經具備了初級到中級的程式設計能力,崗位需求降低了20%左右;比較意外的崗位是工程師類,電路設計需求下降大概在10%。
文科基礎性、重複性的,可被自動化的崗位,被替代是一種趨勢,不僅僅是在文科發生,在程式設計、計算機專業、所有的工科專業也會發生。
在一家企業,文科背景的員工慢慢使用 AI 輔助工具把基礎性的工作做掉,寫作文案的生成、簡單的數據分析、智慧搜索,都可能讓 AI 做。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他們解放出來去發揮文科本身具有的一些優勢,比如創造性思維、實際解決問題。
我認為,AI 目前僅僅是一種工具的替代,但要成為一個頂級的作家或者頂級的醫生, AI 的水準是達不到的。雖然在招聘領域,AI 已經能夠篩選簡歷,但像面試環節,AI 面試也僅僅只能做到初篩,終面還要企業的人去看,因為一個人的聲音、口音、表情和動作,在心理學上叫做“給人的感覺”,這種感覺跟企業文化匹配性和上級領導的配型,很難通過 AI 演演算法來預測。也就是說,在思維的替代領域, AI 也只是一個輔助作用,價值替代更不可能,因為 AI 只是能夠根據以前的事情來預測。
比如說如果我有一家公司,專門做志願報考,我會有一些內部資料庫,資料庫就是我的財富,不可能向外公開,我可能會知道,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學校,有哪些特殊的一些需求,每年大概有多少專業的一些人數調整,以及未來政策的方向,會做出一些預估。這些由各個領域專家所給出的政策性的一些預測,內部的一些消息,不會在網路平台公開作為語料讓 deepseek 去學習。
去年美國科學院院報(PANS) 有一篇文章(Yin, Jia, & Wakslak, 2024),意在研究 AI 情感撫慰的能力。研究非常精巧,找了很多測試者,問他們最近有哪些困擾,把困擾收集起來,一半找人類專家提供解決方案。一半給ChatGPT給出方案。再把方案返還給測試者(他們並不知道哪些是AI,哪些是人類給的),他們覺得 AI 提供的支援,不管從情感支持還是從技術支援都非常好。
但這裡有個反轉,當研究者告訴他們,你知道嗎?這個答覆是 AI 給出的,他們感覺就立即就不好了。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它叫做 AI 的標籤效應。
這個研究結果出來之後,我們覺得心理諮詢師很難被替代掉,因為很多時候,心理諮詢師不僅會給出內容本身來安慰你,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的角色在那裡,能夠理解你的處境——被同樣的人所理解的這種感覺,有時候比給出的建議更有作用。年輕人可能願意去嘗試 AI 男朋友、女朋友,但與在現實生活中ta遇到一個愛的人,享受情感上跌宕起伏的愛,是不一樣的。從生物學角度,你會看到一個人激素荷爾蒙的改變,多巴胺的爆發,這種感覺 AI 是沒辦法提供的。
【3】文科生未來可從事人工智慧訓練師,輸出倫理和價值體系
我作為理科生,文科生身上有一種我非常喜歡的特質,比如共情力、跨文化溝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做了一個調研,企業普遍反映,員工首要能力是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是領導能力。文科生未來能夠在這些能力上發展得非常好的話,再加上數位能力的疊加,有可能就會形成一個護城河,其他人做不到。特別是具有批判性思維、全球性思維的人在某些決策領域,可以做得非常好。
一些招聘和求職機構(艾瑞諮詢:2023年招聘行業市場發展研究報告)調查發現,有些崗位的人才缺口日益增大。比如互聯網營銷師,人才缺口大概在4000萬左右,第二個人才缺口比較大的,是人工智慧訓練師,大概在500萬左右,專門向人工智慧輸出倫理和建立價值體系。比如武漢蘿蔔快跑,它可能在演算法上會面臨一個問題:我到底是看到紅燈停,還是看到人就停(可能會有闖紅燈的人),現在的設定是看到人就停,很多闖紅燈的人,蘿蔔快跑就停下來,後面車就“滴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在路上的司機,看到蘿蔔快跑就很頭疼。
第三就是老年人能力的評估師,缺口大概在300萬人左右。這一職業主要是如何去看老年人頭、手能不能抬,頭腦是不是清晰?是不是能從事一些基礎崗位?具備共情能力、溝通能力的文科畢業生可以考慮,最近我關注到一個在一線城市新興的銀髮經濟:為老年人寫傳記。以前我們都知道紀念一個去世的人,用的是葬禮、墓碑。這個時代的中國老人,可能在小的時候經歷了新中國的成立等各種歷史事件。他有非常多的人生故事,想要去分享,但是又沒有人去說,你需要去挖一些隱性的知識,他或者他的時代背景,AI 未必能抓到。
企業在招聘中會強調的第一個品格是創新性思維,時代變化太快,隨時需要根據環境去找到一些新的解決方法,比較關注的就是他曾經解決過一些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心理學有一個理論,未來行為預測的強有力的前因變數,就是你之前的行為,你之前曾經做成過,曾經有一些實踐的經驗,更可能做成。
社會科學領域非常強調實踐出真知,曾經解決過的問題,從經驗裡面去總結,再把學到的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以及 AI 的技能融合在一起,隨著經驗的不斷疊加,這可能會成為未來的文科生,非常難以被別人所替代的軟實力。
在管理學院,學生學習 python 文本分析的時候會面臨一個問題,自己的研究課題與python文本分析關聯度不高的時候,很難學會。只有自己在做這樣的論文,有相關需求,他才能夠想到去求助,去聽哪一門計算機的課程,再去請教誰,借助所有資源把問題解決掉,這一過程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培養。
【4】具有特長的人,能把AI用得極端極端地好
關於高考填報是否需要考慮文科專業,我認為因人而異。每一個孩子都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然而在 AI 時代,原本大家所認為的木桶原理,已經不存在了。以前作為一個好學生,要每一個科目不能有短板,但大家知道 AI 可以做到中等能力,它可能做的比你短板還好。
在這個時代,真正能夠在事業上獲得很高成就的人,是那個木桶里特別長的板,因為對一項工作他擅長之後,能把 AI 用得極端極端地好。AI工具雖然在那裡,但每一個人能夠完成的作品,品質不一樣,是什麼決定的呢?專業能力決定的,如果專業能力非常強,他可以把 AI 的優勢像放大鏡一樣,放大10倍,100倍,甚至1000倍,短板的部分用 AI 去做,他需要找到特長。
如何找到特長呢?在心理學領域,有兩個方法。
第一,識別心流狀態。什麼叫心流狀態呢?就是你做什麼東西,可以忘了時間、沉浸其中,非常有創造力。比如這麼多的科目,到底學哪一門科目都不需要去督促?你有非常強的自驅力,學起來遠遠比別人快。
第二,如果不知道哪一個會進入心流狀態。可以去做一些職業興趣愛好測試或者性格測試,去真實地瞭解你自己,發現自己的愛好。
孩子如果能找到他的心流狀態,學一個小時,別人學十個小時都達不到,再加上未來AI 對他短板的彌補,一個人可能會達到100個或1000個人的生產率,那麼將來在職業上會發展得特別好。所以不存在文科、理科,就看你到底擅長的是哪一個科目。至於未來會有哪些新的課程發生,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文科生的界定應該是一個問題解決者。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興的行業。
【5】人類智慧很可能起源於愛,AI沒辦法替代
大家要關注的一個就是科學技術可能會對人的異化。
最早的管理思想是以泰勒為主要的引領,認為人是會說話的機器。如流水線的發明,增強工廠效率,但人被困在流水線上。最近北京大學的社會學博士當了一兩個月的騎手發現,騎手也被困在演算法里。這讓我想起哲學家康得的一句話,他說我們始終應該把人性當成一種目的,而不是手段。
大家會把科學技術當成一種手段,但事實上不管是 AI 還是最早的流水線,都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加幸福。文科一定要對技術的發展去做限制,特別是警惕對人的異化。當我們講到人工智慧,會討論人類智慧的來源,在進化學理論裡面,有好幾個假說。
一是工具使用假說,人在靈長類動物里最早使用工具,使用工具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學會了語言,大腦前額葉更大,所以更加聰明。
二是食物獲取學說。男性要去很多地方狩獵,女性要去很多地方摘果子,要記住地理位置,通過空間記憶、時間感知能力使得大腦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發達。
三是社會腦假說。我們人腦它之所以長得更大,因為人是群居類動物,沒有堅硬的的皮毛,沒有堅硬的爪子、牙齒,我們在團隊里抱團取暖,要互相照顧幼崽,需要非常強的溝通能力,慢慢就產生了語言、數學、邏輯。
進化心理學家對於這幾種假說的驗證發現,社會腦假說獲得較多的驗證,人腦智能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想要跟大家生活在一起,要用語言記錄文明,用語言去溝通,說我很想你、很愛你、很關心你。
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的智慧,人類智慧最早來自於關心、愛,當人解決了最低級的安全和食物需求,希望被愛、被關心、有自尊,發展到一定境界之後,對認知有高需求,想要去研究哲學、藝術、文化、詩句,對美學也有非常強烈的需求,這些東西, AI 是沒辦法完全替代掉。
文獻引用:
Demirci, O., Hannane, J., & Zhu, X. (2025). Who s AI replacing?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I on Online freelancing platforms. Management Science, ahead of print.
Yin, Y., Jia, N., & Wakslak, C. J. (2024). AI can help people feel heard, but an AI label diminishes this impac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1(14), e231911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