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財經 | 拆盲盒成直播間新型消費模式 爆火背後隱藏三大陷阱
更新于:2025-04-11 01:16:45

直播間里,主播開箱時的歡呼聲、鈴鐺聲與觀眾刷屏的“歐氣”交織成迴圈,與之相對的是盲盒10萬+的銷售量。從各種樣式的對對碰,演變到如今紛繁複雜的不同玩法,拆盲盒從線下演變為直播間的新型消費模式。這場看似熱鬧的消費狂歡背後,也隱藏著諸多陷阱。

調查:直播間盲盒線上代拆爆火

“大多數是萌粒,一般是通過玩遊戲來買。只要一下手決定買,根本就停不下來。”4月7日晚,消費者小楊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她在近幾個月沉迷於各大直播間,通過大魚吃小魚或者猜數位等遊戲來購買盲盒,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便花費了四萬元購入各色盲盒。

盲盒代拆直播從去年開始在網上火爆,從全紅嬋實名參與而“出圈”的烏龜對對碰,到各種卡牌盲袋代拆,各種盲盒疊加不同遊戲的玩法,成了網上互動直播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這種盲盒+遊戲的方式衍生出的不確定性和遊戲性,滿足了人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成為不少人閒暇之餘釋放壓力的新選擇。

在直播間內,主播羅列的商品琳琅滿目,有年輕人喜愛的動漫卡片、角色穀子,也有精緻的小玩具和各類飾品,同一種盲盒商品的稀有度各不相同,觀眾可直接在直播間內下單,隨後主播公開拆盒展示商品。

“看別人都特別能‘歐’,覺得自己也可以。不夠‘歐’,肯定是自己買得不夠多。真的是賭徒心理。”小楊表示。

所謂“歐”,在拆盲盒的直播間代表“運氣好”等意義。有的直播間遇到這種“歐氣”的單主,主播還會不停按響桌面放置的鈴鐺,並不斷重複著一單帶走多少件,“老闆血虧”。而當單主不太“歐”時,部分主播還會看心情“奶一口”,也就是多送單主一些現場拆開的盲盒,讓遊戲得以繼續。這讓不少觀眾對這個遊戲充滿“信心”,認為自己也可以一直“歐氣”。

不少消費者被盲盒的神秘感和潛在豐厚回報吸引,幻想成為“抽中隱藏款”或者“一直歐”的幸運兒,不斷追加投入。然而“歐”與“不歐”難道真的只是運氣加持下的概率遊戲嗎?北青報調查顯示,代拆盲盒背後暗藏消費陷阱。

小楊的訂單截圖

陷阱一:主播“偷樑換柱”紫色盲盒秒變黃色

在直播場景下,代拆主播充當著消費者螢幕內的“手”,選擇拆開哪個盲盒或者選擇哪種玩法,看上去都是單主自主決定的。然而,近來主播這一角色頻繁遭到消費者質疑——大家入手的盲盒款式,難道真的只是概率隨機分配的結果?

北青報記者發現,不少網友曾在社交平臺曝光某些直播間在盲盒銷售時存在暗箱操作。一位網友提供的錄屏畫面中,主播打開盲盒的瞬間,鏡頭邊緣清晰地拍到包裝紫色的一角。緊接著,主播一邊重複著一些話語,一邊將盲盒移出鏡頭。幾秒鐘後,當盲盒重新回到畫面中央,展示在觀眾眼前的,竟變成了一個黃色包裝的盲盒,整個過程疑點重重。

一個盲盒直播間的主播也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道,“不要購買不在直播間畫面上拿的盲袋,很有可能人家已經知道裡面裝的什麼、心裡有數你能歐中還是不歐中。或者是看你歐得多給你拿便宜的東西湊數。”

小美就曾在這類盲盒直播間擔任過幾天助手,主要負責盲盒打包工作。她說直播間里中獎資訊大多存在造假情況。主播在鏡頭前熱火朝天地拆盲盒,與此同時,小美在幕後將拆開的盲盒迅速重新封裝,並按顏色分類整理。

此外,消費者也稱,在直播間看到的展示盲盒確實是正品,但實際收到的盲盒卻是“一眼假”,但因為盲盒的屬性,想要維權卻很難。

陷阱二:看似巧合實為內定的虛假中獎

除了直播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調包”現象,稀有盲盒獲得者的身份,同樣飽受網友質疑。這些幸運兒究竟是普通消費者,還是直播間安排的“托”?

一段網友爆料的錄屏,將這一疑問推到大眾眼前。錄屏畫面顯示,直播間在線人數僅30人左右,中獎名單上某款盲盒獲得者“Y”本不在直播間,卻在主播喊出中獎號碼之後突然出現在直播間發了句“我的”。

此類疑惑的提出並非個例,一位網友在某直播間看了一個多小時,發現每一輪遊戲抽獎都會抽中同一個人。被抽中的人從不參與直播間互動,理論上是不具備抽獎資格的。而且,這人中獎之後就會離開直播間。在發現這些端倪后,網友第一時間詢問主播,卻被拉黑。

而在北青報記者觀察中也發現,有的直播間在線人數不足5人,但是等待代拆盲盒的單子卻有十余張,其間還有人時不時地中獎。在主播口中更是有單主首次下單就能中獎,簡直“歐氣”滿滿。

為何有人一直買卻一直不中,有人一進直播間就“一發入魂”?這究竟只是巧合,還是“工作機會”?

陷阱三:“饑餓行銷+誘導消費”組合拳

除了這些質疑外,誘導消費、饑餓營銷等問題更是在盲盒代拆直播間存在已久。

直播盲盒的銷售模式,通常以“限量發售”“限時搶購”等由頭,讓消費者有了“緊迫感”。比如,有的直播間稱該類盲盒“已被鎖定”,如果不趕上這一批,只能去他人手中花更高的價格購入。

但這些盲盒是否真的是供不應求?北青報記者在某直播間蹲守了兩個多小時,發現被主播聲稱“售罄”的某款盲盒,在一段時間后,被其他單主抽出。然而主播並沒有提醒該盲盒已售罄,而是正常達成了交易。

不僅如此,直播間還會設置各類遊戲,讓盲盒代抽有了“歐氣”加成。例如累計購買積分可以換某款盲盒;拆出特定款式后可以免費加拆或疊加兌換新的款式;能夠達成某種要求,如出現同款等可以免費加拆或達到一定數量沒有重複能翻倍加拆等。

而在這些玩法中,主播造假以及直播间“托”的出沒更是讓這類直播間越發吸引旁觀者“試試手氣”。“每當有人說虧本的時候,主播就不停慫恿,宣稱再試一次肯定回本。”有參與者稱。而當看到直播間里那麼多單主都能中獎或者拿到翻倍數量的盲袋、盲盒,很多參與者都認為自己不夠“歐”是因為買的不夠多,不論是單次的數量還是購買的次數。

但事實上,這些都是“可控”的。小美透露,僅下一單就中獎的情況,幾乎就是虛假訂單。哪些單子能被抽到,直播間是可以控制的。而當單主多時,主播也會暗示讓少數購買多的單主“中獎”。

提醒:參與盲盒代拆應多留證據

而盲盒作為商品的特殊性,也讓這些不良商家鑽了空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盲盒經營活動規範指引(試行)》規定,如盲盒經營者已充分告知提示,並經消費者單次購買時確認,則以互聯網形式銷售的盲盒商品拆封后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

不過,所購買的盲盒商品存在質量不過關、虛假宣傳或以次充好等問題,可以直接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經營者進行退換。

那麼如何界定盲盒銷售中的欺詐行為?羅春利律師表示,商家故意虛假宣傳盲盒內容物,聲稱盲盒中會有高價值或特定商品,但實際根本不存在;或者刻意操縱盲盒抽取概率,使消費者難以獲得宣傳中的商品,誤導消費者購買,這種情況下就涉嫌詐騙。

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電商平臺對盲盒商家的審核機制存在缺陷。資質審查不嚴,平臺僅要求商家提供營業執照,未對商品來源合法性進行核查,導致無資質或“空殼”商家入駐。商品信息的審核存在不足,商家常以“隨機性”為由推卸責任,未對其誇大或虛假宣傳進行處理。同時,概率公示存在不透明的情況,平臺並未強制商家公示抽取概率,導致消費者難以驗證其真實性。平台應該建立實名認證與信用評級制度,建立信用檔案,公示違規記錄。實行先行賠付制度,若商家拒絕退款,平臺可從保證金中優先賠付消費者損失。

羅春利律師表示,若消費者懷疑遭遇拆盲盒詐騙,應保留相關證據,如購買憑證、宣傳資料等,及時向相關部門投訴或尋求法律説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鑫實習生陳冰瑩

編輯/馬曉晴

春到婺源 花海如畫
春到婺源 花海如畫
2025-03-26 02:03:53
青海湖出現解凍跡象
青海湖出現解凍跡象
2025-03-26 02: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