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縫插景,將口袋公園嵌入城市肌理 深圳街頭長出會呼吸的“綠補丁”
更新于:2025-03-26 02:13:35

▲臨近鐵路員工居住社區的筍崗火車花園。深圳晚報記者 嚴文婷 攝

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21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吳潔 實習生 李曉鷺)推窗見綠,開門進園。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深圳正將口袋公園嵌入城市肌理。這些規模雖小卻功能齊全的“呼吸閥”,正重塑城市生態介面。

近日,深晚記者探訪多個口袋公園,發現以“見縫插景”的巧思,見證一場關於“微型城市生態體”的創新實踐。

家門口的公園各有各的style

3月19日,記者走進羅湖區筍崗火車花園,只見一條模仿鐵軌的園路系統串聯起火車廊架、火車頭打卡牆和車窗驛站,彷彿讓人穿越回蒸汽火車的時代。社區居民告訴記者,花園的前身是筍崗火車站旁的一塊荒地,經過相關部門的規劃和社區居民參與設計,這片曾經廢棄的用地已華麗轉身,成為榮獲多項設計獎項的口袋公園。

儘管沙坑邊緣已略顯磨損,但這裡依然是社區居民休閒的好去處。正在陪孫女玩耍的退休工程師李先生感慨地說:“這裡不需要嶄新鋥亮,有生活痕跡的空間才更有溫度。”

龍華區鷺湖瓷園內,湖藍色的陶瓷裝置在午後陽光下泛著粼光。在這裡,以“國瓷誕生記”為主題的瓷文化科普牆靜靜地訴說著國瓷製作的秘密。公園分為治癒花園、探索劇場、社區劇場和屋面籃球場四個場地,為附近居民提供了完備的休息場所。其中,探索劇場將“瓷杯”融入兒童遊樂設施,讓孩子在玩耍中感受瓷文化的魅力。

十年後社區公園將達1213個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公園總數已達到1320個。這一數字的不斷增加,離不開近年來深圳創新建設新型開放空間——口袋公園的舉措。根據深圳市公園城市總體規劃,深圳將精準增補500米社區公園與口袋公園,實現全市85%居住地步行500米可達公園的目標。到2035年,規劃社區公園數量將達到1213個以上。

3月20日,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主任工程師李曉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口袋公園作為深圳市公園融城建設的代表專案之一,其核心內涵在於通過“針灸式微更新”啟動城市碎片空間,實現生態、功能與人文的有機融合。這些微小而堅韌的綠色空間,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構城市與自然的關係,讓深圳這座超大高密度城市也能實現推窗見綠、轉角遇園的風景。

“與一般公園相比,深圳口袋公園更貼近居民生活圈。”李曉君分析,在極小空間內平衡多功能需求與可持續運營,是口袋公園規劃與設計中的最大挑戰。為了融入市民參與,深圳採取了全過程共建機制和分類型運維共治等關鍵路徑,推進口袋公園建設。

李曉君建議,居民區周邊可以深化社區共建,由居民參與設計並組建志願團隊認領維護;商務區周邊則可以聯動企業引入商務工作,形成“運營反哺管養”機制。李曉君期待,未來深圳口袋公園能夠向“全生命週期活力空間”升級,通過生態韌性設計、文化元素植入、智慧互動設施營造等手段,打造兼具生態、人文與社群價值的城市微空間,助力深圳實現“公園城市”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