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建築中我最喜歡井。”新晉普利茲克獎得主劉家琨說,“平行宇宙,循環時間,在哪裡都是自己在,在哪裡都在自己里。如果舞臺不亮,自己修煉放光;不能海闊天空,那就深深挖掘。”
“全球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日前揭曉,將年度獎項授予中國建築師劉家琨。他用40年的時間證明,紮根鄉土,終會生長為參天大樹。
向下紮根
“中國又出了一位國際建築大師。”普利茲克獎甫一公佈,許多中國建築師的朋友圈就被這則消息刷屏。在劉家琨的母校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一些學生甚至激動得久久未眠。
普利茲克建築獎於1979年在美國創立,劉家琨是該獎的第54位獲得者,是歷史上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也是第二位獲獎的中國建築師。
其實這位獲得國際認可的建築師卻是個“土味十足”的人。他沒有海外留學背景,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和生活在家鄉四川成都,所有建築作品都在中國,其中大多數分佈在成都周圍。
劉家琨認為:“要接地氣,這種狀態可以滋養人。”
劉家琨(左二)與同事商討設計方案。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四川以盆地地貌聞名,但實際上,這裏幾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地形地貌:平原、丘陵、山地、高原、河谷、雪山、冰川等。獨特的自然地理塑造了多元共生的文化,也為劉家琨的建築人生注入靈感與養分。
“關於混雜豐富和融匯一爐,火鍋應該算一個象徵。”他把“火鍋”理念運用到了代表作——成都西村大院的設計中,宛如沸騰的成都火鍋,各種食材紛繁入鍋,熬煮出麻辣鮮香的生活滋味。
這是一座橫跨整個街區的五層建築,摒棄了傳統的門牆設計,遛鳥的老人、打卡的網紅、踢球的小孩……從街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優哉游哉地鑽進去,享受閒適慢生活,生動演繹成都人的生活圖景。
圖為西村大院。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2016年,西村大院的模型被陳列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央館。如今,更成為劉家琨獲得普利茲克獎桂冠的重要代表作品:“他將本土和全球維度相結合,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劉家琨的“土味兒”不僅體現在設計理念上,還體現在建築用材上。他青睞於傳統工藝,力求在經濟條件、技術水準和藝術品位之間尋求平衡。這來自於他在農村建房子的經歷。
20世紀90年代,劉家琨受託為畫家羅中立設計工作室,預算有限,並由當地農民承接施工,他們大多未經過正規培訓。
劉家琨因地制宜想辦法,取得了始料未及的藝術美感。比如,為避免牆面抹灰不平整,乾脆讓工人用亂抹掩蓋瑕疵,並規定抹平拿不到工錢。農民工兄弟們笑成一團,覺得劉工有些“傻氣”。
但一天,劉家琨正摸著牆壁檢查效果,牆頭上突然有個聲音告訴他:“劉工,這還是有點好看呢。”這是工地的一位農民工兄弟在說話。
文人建築師
“家琨在建築師里是比較罕見的文化人,或者說讀書人。”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說。
樊建川是劉家琨近30年的摯友。在他看來,劉家琨首先是一位文人,對詩歌、哲學、文學、繪畫和歷史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與深厚的積澱。這種視野與情懷,成為他建築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動力。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劉家琨捐錢捐物,奔赴災區,投身志願服務。但這些行動,未能完全撫平他的內心。
“汶川地震對每一個四川人都是感同身受的。我是個建築師,我想做點最熟練、力所能及的事情。”劉家琨說。
在災後重建中,劉家琨展現出溫暖的人文關懷——把地震廢墟中的廢棄物轉化為“再生磚”。彭州市小魚洞鎮的村落重建,以及建川博物館聚落中“5·12抗震救災紀念館”的院落,都採用了這種“再生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
圖為建川博物館聚落之鍾博物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供圖)
這一實踐不僅是對廢棄材料的物理重塑,更象徵著精神與情感的重生。每一塊“再生磚”都見證著從廢墟中崛起的力量。這些磚塊,既是過去的見證,也是未來的希望。
“劉家琨有作為建築師的智慧,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這就是文人建築師能做到的事情。”樊建川說。
劉家琨還捐建了一個他迄今為止體量最小的作品——胡慧姍紀念館。胡慧姍是一位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女孩,年僅15歲,生前喜歡文學,夢想成為作家。劉家琨征得胡慧姍父母的同意,為她建了紀念館。
圖為胡慧姍紀念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供圖)
這個決定得到樊建川的支援,他捐出建川博物館聚落裡的一片樹林建造紀念館。它的內牆刷成粉紅色,擺放著女孩生前的各種用品,從一個圓形天窗照進的光線,使這個小小空間純潔而溫柔。
“用廢墟材料做‘再生磚’,為普通女孩建紀念館……都不像以往的設計那樣受人委託,搜腸刮肚,而是湧浪一翻就在眼前。是我自己非做不可,這樣做只因為我身在四川,又是個建築師。”劉家琨說。
向上生長
劉家琨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天才的建築師。他上大學前從未聽說過“建築學”,填志願時連“倉庫保管”和“皮革處理”都填了,“無非是一個知識青年想跳出農村找個工作”。
畢業10多年間,他一度幾乎放棄建築專業,主要精力投入到熱愛的文學上。直到1993年,同學在上海的建築個展,給了劉家琨很大震動,“原來建築是這樣有魅力的一件事,建築師也可以辦個展,中國的建築時代要來了”。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加速,建築師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忙與機遇。中國建築師逐漸從默默無聞,到成為世界建築界的新力量。
市民在由劉家琨擔任專案總設計師的成都東郊記憶商圈內打卡拍照。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中國這麼大、文化這麼豐富,思想上、方法上、文化上的多樣性,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也是令國外同行羨慕的。”劉家琨說。
在採訪中,劉家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本該這樣”。在他看來,尊重地域特徵、關注人文需求、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傳承傳統營造智慧、平衡功能與美學等,本應是建築師的基本素養。
圖為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供圖)
成都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借鑒中國傳統園林,在水體和石頭之間尋求平衡。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的平簷和成都白鷺灣生態濕地攬翠閣的窗牆,重新構想了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閣樓的造型……劉家琨用建築作品訴說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傳遞著對生活的哲思。
在他看來,建築設計和寫作、繪畫等文藝形式,在精神層面有著內在的相似,“這兩樣都是一輩子不夠用的‘苦活’,好處是可以讓人一生向上”。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