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智慧品種引領未來農業
更新于:2025-03-26 02:46:36

  南海網3月21日消息(記者 利聲富)“智慧育種的核心在於能自主應對環境變化,可根據外界環境變化,啟動與之相應的分子調控通路,實現作物能量轉化利用的動態調控,在生長與抗性間協同優化。”3月20日,在2025種子大會暨南繁矽谷論壇上,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育種歷經馴化育種、遺傳育種、分子育種、設計育種等階段后,正向育種“5.0時代”——智慧品種的智慧培育時代,其將引領未來農業。

  育種下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解決既高產又穩產、應對氣候變化、動態理想植株、能量利用高效、資源環境友好、既營養又健康問題。“邁向智慧品種的智慧培育時代,為以上難題的破解提供了新的途徑。”李家洋說,智慧品種能夠自主應對環境變化,在不同發育階段動態調整株型,還在不同發育階段最優化地動態調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能夠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抵抗生物脅迫以及非生物脅迫;增加糧食產量,提高食物食味與營養品質,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使用,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實現“兩增兩減”的育種目標。

  對於如何實現智慧品種智慧培育,李家洋表示,不同作物的生長髮育及生產模式不同,育種需求存在差異,不同作物的研究基礎與發展階段也不一樣,需要針對性地開展研究。作物表型是遺傳資訊與外界環境互作產生的複雜結果,但表型數據獲取週期長成本高,高品質表型數據積累困難,需要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下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同時,新的育種體系需要生物技術與資訊技術融合,需要建立跨領域的合作模式與機制。因此,要培養複合型的新型種業人才和研究團隊,支撐學科交叉與原始創新,為智慧育種體系建設注入持續動能。

  “智慧培育的技術與路徑在於用好前沿生物技術、資訊技術及人工智慧。”李家洋說,通過實現數據採集通量化、數據分析智慧化,可以進一步提升育種創新效率,推動育種向數位化、資訊化、智能化發展。

來源:南海網

坐著高鐵賞春光
坐著高鐵賞春光
2025-03-26 12:29:34
東京股市小幅上揚
東京股市小幅上揚
2025-03-26 1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