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攜手,讓學生過有意義的週末
更新于:2025-03-26 02:09:43

熊丙奇

最近,國內多地一些中小學校開始推行落實週末雙休制度,引發廣泛關注。以河南省為例,不少中小學從今年2月28日開始落實雙休制度,已經執行了3周。有人認為,雙休有利於緩解學生學業壓力,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有人則認為,這樣可能會影響學習進度,導致學生成績下滑。

單休和雙休的區別,不僅是每周上幾天課的問題,這背後更是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的轉變。這一轉變,具體而言,就是從重視學校知識教育轉向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各司其職,給學生自主發展空間的教育。這要求家庭教育回歸,社區為學生雙休日開展有意義的活動提供去處。

首先需要明確,實行週末雙休有法可依。我國自1995年5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一周雙休制。去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普通高中雙休日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自2025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行週末雙休制度。這一政策被納入“教育強國2035戰略”核心部署,標誌著我國人才培養模式正式邁入系統性改革新階段。因此,中小學不執行週末雙休是違規辦學,也被稱為教育的“劇場效應”——大家本來可以坐著看戲,卻都站起來看戲。

擠佔學生休息日補課,是有關部門三令五申的違規辦學行為,必須嚴格治理。當前的問題是,一些學校為追求升學政績,對違規辦學視而不見,而一校或幾校的違規辦學,又會導致整個地區的教育生態惡化。就此看來,中小學雙休,各地各校都應不折不扣地落實、執行。

對於週末雙休,有不少家長感到“不習慣”,認為孩子週末待在家裡,增加了他們的管教負擔。對於那些缺乏自律的孩子,多出的休息時間,只會用來上網、玩遊戲,這會引發親子矛盾,爆發家庭內部衝突。此外,為了解決照看難題,有的家長則會送孩子去校外培訓班,在這種情況下,雙休不僅沒有讓孩子獲得休息,還有可能增加他們的學業負擔。

正因如此,推進中小學雙休,也要及時回應家長的關切。除了告訴家長,這是規範辦學的題中之義外,還需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把寒暑假、公休日、雙休日交還給學生,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以及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能在學校教育之外,接受家庭教育,參與社會實踐,探索自我、發展自我。為此,在推進週末雙休的同時,需要家庭教育回歸。家長不能把教育理解為學校的事,或是認為孩子只需要學習課堂上的知識,而是要盡到對孩子的監護、引導責任,尤其是,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例如和孩子一起做家務、進行戶外運動等等,既增進親子關係,又培養孩子的興趣。

推進週末雙休,要切實建立起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要求到2027年所有縣全面建立“教聯體”。建立“教聯體”,是為了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包括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街道社區等。通過明確各自職責任務,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有針對性地推動解決學生成長中的突出問題,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和活動載體,為學生參與文化學習、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等提供全方位條件保障。概而言之,要家校社攜手,以讓學生過有意義的雙休日為抓手,推進基礎教育告別惡性內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一水運河 水韻揚州
一水運河 水韻揚州
2025-03-26 03: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