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遭遇的妖魔鬼怪數不勝數,但有完整家庭關係的妖怪卻很少見,大概藉此可以體現人和妖之間的差距。因此,在其他妖怪的襯托下,“聖嬰大王”紅孩兒顯得頗為另類。他不僅父母雙全,還有庶母玉面狐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封建式家庭,甚至連旁系親屬都不缺——在唐僧一行來到西梁女國時,唐僧和豬八戒誤喝子母河水懷胎,孫悟空去解陽山落胎泉取水,霸佔泉水的“如意真仙”雖然沒有明確描寫是什麼妖,但自稱是紅孩兒的叔叔,也頗有點本領。
紅孩兒和父親牛魔王、母親鐵扇公主各自占山為王,法力均算得上高強。牛魔王能和孫悟空打得不分勝負,鐵扇公主有至寶芭蕉扇,紅孩兒的三昧真火也讓孫悟空吃了苦頭,連四海龍王降雨都無法將其撲滅。難得的是,雖然紅孩兒已經自立門戶,和父母的親情卻沒有因為距離遠而變得淡薄,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紅孩兒請牛魔王吃唐僧肉這一段。
捉到唐僧之後,紅孩兒並沒有自己獨享,而是馬上命令手下小妖:
“你與我星夜去請老大王來,說我這裡捉唐僧蒸與他吃,壽延千紀。”
由於沒有識破孫悟空變的牛魔王,紅孩兒對“父親”的到來很歡喜,禮數也格外周到:
“即便叫:‘各路頭目,擺隊伍,開旗鼓,迎接老大王爺爺。’滿洞群妖,遵依旨令,齊齊整整,擺將出去。”“紅孩兒當面跪下,朝上叩頭道:‘父王,孩兒拜揖。’”
儘管後面對父親的真實性有所懷疑,紅孩兒也沒有當面翻臉,而是先下拜,再盤問“父親”是否記得自己的生辰八字。孫悟空試圖用年老健忘掩蓋,紅孩兒這才發怒:
“父王把我八個字時常不離口論說,說我有同天不老之壽,怎麼今日一旦忘記!”
後面孫悟空和牛魔王重逢試圖敘舊,牛魔王劈面就問:
“怎麼在號山枯松澗火雲洞把我小兒牛聖嬰害了?”
從中都能看出牛魔王對兒子的鍾愛。
《西遊記》原著中,描寫牛魔王是“一雙眼光如明鏡,兩道眉豔似虹霓,口若血盆,齒排銅板”,並沒有寫是否生有牛角。即使如此,也和兒子的“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塗朱一表才”的顏值很有差距。僅看外表,很難判斷紅孩兒是牛魔王之子,所使用的兵器也不一樣。不過,紅孩兒能變成觀音,牛魔王會變作八戒迷惑孫悟空,在妖怪中也堪稱翹楚,說明父子倒也有著相似的變化本領。
奇怪的是,為什麼紅孩兒只請父親吃唐僧肉,卻不請母親鐵扇公主?連金角大王、銀角大王都會派小妖去請義母同享唐僧肉——難道是紅孩兒的母子關係差?
在《西遊記》後文中,紅孩兒被觀音收伏之後,唐僧師徒過火焰山、試圖借芭蕉扇時,鐵扇公主一見孫悟空便怒駡,決心為兒子報仇:
“我兒是號山枯松澗火雲洞聖嬰大王紅孩兒,被你傾了。我們正沒處尋你報仇,你今上門納命,我肯饒你!”
儘管孫悟空解釋紅孩兒修成正果,當了善財童子,成為仙界人員,鐵扇公主也不領情:
“我那兒雖不傷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幾時能見一面?”
字裡行間可以看出,紅孩兒當妖王的時候,和母親是常常相見的。如果母子真的不和,鐵扇公主就不會對見不到兒子那麼在意了。
那麼,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紅孩兒是妖,但媽不是
儘管鐵扇公主和牛魔王、紅孩兒是一家三口的組合,卻有著不同的身份。《西遊記》中明確點出,牛魔王是妖魔:“四海有名稱混世,西方大力號魔王”,“吃人為生,作惡多端”。紅孩兒被稱為“妖王”,刷洗唐僧的手法熟練,不像是吃人的新手。既然都是妖,它們父子吃唐僧肉就不足為怪了。
和牛魔王父子不同,鐵扇公主不是凡人,但也不是妖魔,《西遊記》書中沒有關於她吃人肉、或試圖用唐僧肉提升修為的相關描述。甚至可以說,在《西遊記》中,鐵扇公主是為數不多的對吃唐僧肉、與唐僧交歡都不感興趣的女性。她和孫悟空的幾次相鬥,除了為兒子報仇,就是爭奪芭蕉扇,從未打過唾手可得的唐僧的主意。
從書中的形容看,鐵扇公主的日常生活以在翠雲山中隱居靜修為主,沒有吃人的癖好。她居住的芭蕉洞被譽為“千年古跡,萬載仙蹤”,風光秀麗清幽,沒有其他妖怪住的山洞那般血腥可怕。伺候她的侍女也是“一身藍縷無妝飾,滿面精神有道心”。
而且,在火焰山、翠雲山一帶,鐵扇公主很有威望,被尊為“鐵扇仙”,當地無人不知:
“鐵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來,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我們就布種,及時收割,故得五穀養生。”
根據火焰山居民的描述,鐵扇公主和通天河的靈感大王等嗜殺傷生的妖怪有著本質區別。她有一定的善念,護佑當地風調雨順,並且不要求百姓用童男童女的性命供奉,只要“四豬四羊,花紅表裡,異香時果,雞鵝美酒”等普通的供品,而且每十年才要一次,並不算貪心。
孫悟空變作牛魔王登門,鐵扇公主僅僅是和“丈夫”喝酒吃果子,不像琵琶洞蠍子精用人肉餡馍馍招待人,或像盤絲洞蜘蛛精熬人肉、煎人腦假裝素齋……
作者還借牛魔王之口說:
“我山妻自幼修持,也是個得道的女仙,卻是家門嚴謹,內無一尺之童。”
都體現出鐵扇公主與其他女妖的差異。紅孩兒沒有請母親吃人肉,應該也是深知她的修為習慣。
最後在牛魔王不敵哪吒、托塔天王、四大金剛等神仙的圍攻時,為了給丈夫求得生路,鐵扇公主“挽青絲如道姑,穿縞素似比丘”,以清心寡欲修道者的形象將芭蕉扇誠心交出,並告知孫悟空讓火焰山斷絕火根的做法。眾位神仙和唐僧師徒都沒有難為她,而是放她回山繼續修行,“後來也得了正果,經藏中萬古流名”。種種細節都體現出鐵扇公主的形象較為正面,甚至最後能位列仙班。
那麼,另一個問題來了,鐵扇公主是佛經中的羅剎女嗎?和其他女妖不同的鐵扇公主,她的形象是否有來源呢?我們的確可以從書中鐵扇公主的別名“羅剎女”一窺端倪,不過,鐵扇公主並不能簡單地和羅剎女劃上等號。
羅剎一詞,原本在印度神話中指代食人血肉的惡鬼,能飛空行地,極其迅疾。唐僧的原型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裡寫道:在大海中的“寶洲”,有一座大鐵城,居住著五百羅剎女,當有商人來到,她們就會變為美女出迎,引誘商人與其歡會,之後將商人們關入鐵牢吃人肉。後來,有個名叫僧伽羅的人雖然也被羅剎女王招為夫婿,但不為美色所迷惑,逃出寶洲,儘管羅剎女王追來懇求、殺人威脅,僧伽羅也沒有回心轉意,而是組織起隊伍消滅了眾羅剎女,建立了僧伽羅國,也就是今天的斯裡蘭卡。
《法華經》記載: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發,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睾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
但這些羅剎女卻沒有作惡,而是向佛請求,“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
雖然鐵扇公主以羅剎女為名,並且也神通廣大,但其行徑已經和吃人的惡鬼相去甚遠,更接近《法華經》中的佛教護法形象。不過,從牛魔王另覓新歡、拋下鐵扇公主獨守空房的情節里,也能看出是受了《大唐西域記》里羅剎女王為夫所棄的影響。另外,元代無名氏的《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雜劇裡,還出現了“龐婆,你是上界執幡羅刹女,鳳毛,你是善財童子”這樣的臺詞,體現出羅剎女和善財童子是母子關係,但全劇內容和《西遊記》情節無關。
鐵扇公主的另一個原型,應為佛經中的“鬼子母”。相傳鬼子母原本是殘殺小孩的妖魔,佛為了讓她改邪歸正,將鬼子母的小兒子鎮在缽底,讓鬼子母無力救出愛子,最終發誓皈依佛門、永不殺生,成為兒童的守護神。鬼子母救子的故事,成為鐵扇公主和紅孩兒母子形象塑造的參考來源。元末明初楊景賢著的雜劇《西遊記》中,有“鬼母皈依”一折,大致情節和小說《西遊記》中遭遇紅孩兒相似,但融合了一部分佛經中的鬼子母故事,也沒有觀音收紅孩兒為善財童子的內容:唐僧一行在途中遇到一個迷路小孩,唐僧讓孫悟空背他行路,孫悟空感覺小孩極重,確定是妖怪化身,使戒刀將他砍下澗底(當時孫悟空的兵器還不是金箍棒),小孩卻趁機抓走了唐僧。孫悟空向如來佛祖求助,得知那孩子是鬼子母之子愛奴兒。佛將愛奴兒鎮壓在缽盂之下,鬼子母救子心切,率鬼兵攻打,卻被哪吒降服,只得母子皈依佛門。
在同一部雜劇《西遊記》里,也出現了鐵扇公主,但她不僅和鬼子母是兩個不同的角色,和牛魔王也沒有關係。這劇裡的鐵扇公主自稱是風神的首領,和驪山老母姐妹相稱,與二十八宿中的好幾位星宿都是親戚,因為和王母關係鬧翻,才從天宮下界居住。雜劇中的孫悟空出言無禮:“弟子不淺,娘子不深。我與你大家各出一件,湊成一對妖精。”惹怒了鐵扇公主,大打出手,將孫悟空用一千多斤的鐵扇扇飛,最後是觀音派了水部神通,才將火焰山澆滅。(在這部元雜劇中,孫悟空的形象和後來的小說很不相同,不僅有兄弟姐妹,還娶了金鼎國公主為妻)
因此可以說,小說《西遊記》中的鐵扇公主形象,是羅剎女、鬼子母、鐵扇仙等至少三個原型的融合,保留了羅剎女和鐵扇仙的高強法力、鬼子母的愛子情深,但減少了原型裡作惡多端的設定,增加了向善的特點。
紅孩兒不請母親赴宴,也有時代局限
在《西遊記》成書的明代,正值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大行其道。按照儒家傳統觀點,女子需要恪守“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婦德”,“男主外,女主內”是社會主流。夫妻地位的不平等,從《大明會典》的規定就可以看出,如丈夫死了,妻子需服喪三年,和子女為父母服喪期相同。但如妻子死,丈夫卻只需服喪一年。
禮教之風甚至吹到了《西遊記》中的妖精群體,連鐵扇公主也以持家嚴謹、相夫教子為生活的主要意義。即使牛魔王移情別戀、常年在小妾家居住,她仍堅持“妻者齊也,夫乃養身之父”“女子無夫身無主”的觀點,絲毫不因丈夫不歸家而產生離異的念頭,處處體現出以夫為綱的行為準則。
在婦女地位低下的大背景下,人們對家庭中男子地位優於女子的現象習以為常。雖然“父母”並列為兒子孝順奉養的物件,但父親和母親的權力、地位並不對等。家中的男性尊長——父親,是權力的中心,從紅孩兒對牛魔王的畢恭畢敬可見一斑。
身為牛魔王家族男性繼承人的紅孩兒,雖然外形還是孩童,但畢竟是火雲洞眾妖怪之主,可以和父親一起“主外”。結合其他妖怪捉到唐僧的表現來看,對任何妖來說,吃唐僧肉都是一場群妖簇擁的盛事。如果說,吃普通人肉還可以算是夫妻、父子同桌共餐的“家宴”,吃唐僧肉的性質就更加公開、隆重,因為牛魔王和紅孩兒都以妖王自居,屬下的群妖可能都需參與,也算是妖界的大宴了。在當時人看來,這種場合一般不適合女子拋頭露面,即使鐵扇公主是牛魔王的正妻也不例外。
結合《明史》規定的宮廷大宴禮儀可以看出,在重大慶典的宴席上,皇帝、皇太子、諸王、群臣需共同參加,但不包含皇后、嬪妃、命婦等女性。因此,不管鐵扇公主是否吃人肉,按照明代傳統的家庭觀念,在這類特殊場合,母親都不宜和父子同時出現在台前。而像金角大王、銀角大王請義母九尾狐狸來吃唐僧肉,屬於家中沒有其他男性長輩的特殊情況,並且老狐精的妖界地位和自恃身份程度,與鐵扇公主更不能同日而語。
最後,作為《西遊記》中屈指可數的完整家族,牛魔王一家不僅為唐僧遭遇的九九八十一難貢獻了八難,幾乎佔了十分之一,還為這本以出家人為主角的小說增添了比較濃厚的人情味。周旋於妻子、小妾、兒子之間的牛魔王,顯得很有俗世的煙火氣。牛魔王家族中夫妻關係、父子關係的協調,同樣是現實中世情的反映。
所以,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既然鐵扇公主不喜殺生,牛魔王和紅孩兒父子心有靈犀,達成了瞞著母親的默契,對唐僧來個“先吃後奏”。這種“只屬於男人之間的秘密”,也算是家庭倫理喜劇的常見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