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浪姐6》的舞臺上,62歲的葉童以銀白“掃把頭”造型亮相,瞬間引爆輿論。
從主題曲錄製的C位站位到被質疑“造型翻車”或“致敬梅豔芳”,她的每一步都踩中流量開關。
網友的討論兩極分化:有人盛讚她“千面女郎”的突破精神,有人則擔憂節目組借“情懷牌”過度消費她的經典角色“許仙”,甚至放大年齡標籤。
這場爭議背後,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浮出水面: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影后,為何要踏入綜藝的輿論漩渦?
02
《浪姐》系列雖以“女性成長”為口號,卻難逃劇本操控與剪輯爭議的宿命。
前幾季中,“皇族劇本”“黑馬逆襲”等標籤屢屢引發粉絲互撕,甚至導致藝人形象受損,哪怕是行業大姐大待遇也一樣。
葉童的加盟同樣面臨此類風險,節目組肯定少不了跟“許仙IP”有關的懷舊話題。
雖說能啟動了80后的集體記憶,但同樣也會被質疑為“濫用情懷”。
更深的隱憂在於“年齡凝視”,網友一邊讚歎她62歲挑戰唱跳的勇氣,一邊擔憂節目組為製造話題過度消耗其體力或強化“高齡”標籤
曹穎、陳德容等女星官宣時,網友各種開玩笑請節目組“善待老人”。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一季《浪姐》真的找不到合適的大咖了。
03
若論資歷,葉童完全無需綜藝“鍍金”。
她是香港金像獎史上首位雙料影后,9次提名、3次獲獎的紀錄至今鮮有人。
《表錯七日情》中的風情萬種、《婚姻勿語》中的細膩掙扎,乃至《和平飯店》中與周潤發對戲的性感張力,早已證明她的“千面”實力。
而1993年的“許仙”更讓她成為跨代際文化符號,一句“葉童之後,再無許仙”道盡角色塑造的巔峰。
她的敬業精神同樣驚人,為演拾荒者街頭體驗生活,零下環境拍攝冰瀑戲,甚至為詮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不惜“鼻涕口水齊流”。
與其說葉童需要《浪姐》,不如說《浪姐》需要她——她的存在為節目注入厚度,同時以實力打破“女性價值隨年齡衰減”的刻板敘事。
04
既然錢和名葉童都不缺,那麼她選擇參加《浪姐》就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女性力量。
她40歲學鋼琴、50歲挑戰舞蹈、60歲出演無對白舞台劇《李爾王》。
參加《浪姐》不過是她“另類演唱會”的又一次實驗。
演員跨界綜藝已成常態,節目組偏好“有作品、有故事”的藝人,而葉童近年憑電影《我愛妳!》中顛覆性演出重回大眾視野,正契合市場需求。
在“少女感”霸屏的娛樂圈,她以銀髮與皺紋宣告:女性魅力從不囿於青春皮囊。
葉童的《浪姐》之旅註定伴隨爭議,卻也成為觀察女性價值的稜鏡。
於她,這是打破舒適區的勇氣,是“62歲仍可重新定義舞臺”的鮮活證明。
於行業,它印證了“情懷”與“實力”並重的市場邏輯,以及審美從“少女感”到“生命力”的悄然轉向。
或許,這場冒險早已超越“值不值得”的功利計算,成為一場關於如何優雅老去、如何不被標籤定義的公共實驗。
而這,正是《浪姐》喧囂表像下最珍貴的啟示。
來源/喜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