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人,排隊找虐?
更新于:2025-03-26 00:33:29

短劇的風最終還是吹到了老年人這裡。

沉寂多年,75歲的劉曉慶下海拍起了短劇。她的首部短劇《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在3月18日正式上線,搭檔的是37歲的男主。

據說,這部聚焦中老年婚戀題材的短劇包含大量高甜場景,劉曉慶說自己在這部短劇中體會到了完美的感情——

“我演的這個角色在短劇裡非常幸福。因為她遇到了一個富豪,這個富豪又特別愛她,最終的結局都是特別溫暖、大家羨慕的。”

劉曉慶無疑是幸運的,她不僅能在短劇裡感受到浪漫,還能從短劇中得到經濟收益。與她相比,更多沉迷在“情緒為王”的短視頻的老年人只能成為短劇發展中新一茬“韭菜”。

最近半年的老年短劇市場蓬勃發展,《閃婚老伴是豪門》上線半月播放量破億、春節檔短劇《老千》播放量突破10億……短劇逐漸成為了老年群體數位文娛消費的首選。

“銀髮經濟”蓬勃發展,老年人好像無縫銜接地進入互聯網世界。

然而實際上,老年人的賽博生活依舊困難重重。他們使用智慧手機的難度並未真正下降,許多時候,當涉及到具體的生活服務細節時,互聯網App操作方式的繁瑣及潛藏的廣告陷阱,一次又一次地將老人們推入尷尬的境地。

老年短劇越是迅猛發展,就越是反映出老年人數位生活的單一。當數位娛樂全面擠占老人的時間,人們很難注意到,現實生活的便捷之門逐漸對老年人關閉。

當大眾將視線聚焦到老年短劇資本狂歡時,在漂亮的經濟賬之外,有被時代遺忘的老人的寂寞和無奈。

01

“賽博上頭”

@曉桐 是在春節期間發現媽媽的“短劇癮”一發不可收拾的。剛一開始,她對此不以為意,畢竟自己也會偶爾刷刷短劇,甚至還會消費。但後來她發現老年人的“上癮”和年輕人的完全不同。

父母這一代對互聯網是完全陌生的,她們面對海量資訊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什麼都新鮮,根本就不懂節制。

沉迷手機後,曉桐發現老媽的日常活動明顯變少了。白天窩在沙發里看劇,半夜躺著床上也在刷短劇。一面手機聲音要開到最大,一面為了省電費不開燈。黑暗的房間,刺眼的手機螢幕,和吵人的手機聲音。曉桐被吵得心煩,同時也非常擔心媽媽的視力。

更重要的是,她發現媽媽刷劇,那叫一個投入,都是真情實感地生氣。

曉桐的媽媽是典型的虐劇受眾,特別喜歡看善良母親被欺負,但最終惡有惡報的戲碼。這類短劇前期反派往往極致狂妄,有大量描寫善良的主角是如何被欺負的。

每當這個時候,曉桐媽媽就看得眉頭緊鎖,唉聲嘆氣。有時看到太囂張的反派,就會小聲嘀咕,這人怎麼這麼壞啊,就該收拾他!直到命運的懲罰降臨,好人有好報,曉桐媽媽才會鬆一口氣,然後點開下一個視頻,繼續新的一輪“被虐”。

曉桐在發現媽媽喜歡看虐劇後就陷入了深深的擔憂,她也曾勸過媽媽不要真情實感。但老人的情緒上來根本管不了這麼多,無奈之下曉桐在社交平台尋找解決辦法,發現有很多子女都有同樣的擔心,但他們最終也能選擇的也只是“兩害相爭取其輕”——不看虐劇,只看爽劇和搞笑劇。

好在老年短劇這個賽道,甜寵劇、爽劇應有盡有。

甜寵賽道有閃婚老伴、保潔老媽、五十歲初戀……“老年版”霸道總裁就獨寵中年“保姆”,60歲正是戀愛的年紀——

無數老年人在如今該頤養天年的年紀,迅速陷入賽博愛河。

另一波老年人則精準地被爽劇收割。

如果說甜寵劇賽道的年齡起點是50歲,那麼爽劇賽道更是打破年齡壁壘,中年男人可以靠彩票中獎直接成為百億富翁、去世的爺爺也能在地府翻身造反閻王爺……

另一位飽受父母沉迷手機短劇之苦的 @陸哥說,他爸已經到了隨時隨地都要聽短劇的程度,即使手上有事情在忙,手機也要放個短劇陪著。

短劇從業者賺的就是這批人的錢。他們深諳老年人的情緒操縱之道,據說目前業內總結出的方法是:15-20秒內設置一個劇情轉折或高潮,並在每集的最後10秒留下懸念,吸引觀眾持續觀看。

持續觀看,自然就帶來持續的收益。

曉桐無意中發現自己的媽媽已經在看短劇上花了幾千塊,她很震驚,因為在自己的印象里媽媽是很節儉的人,畢竟晚上刷手機都不捨得開燈。

究其原因,很多老年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花了很多錢。

曉桐曾旁敲側擊地問過媽媽到底花了多少錢,媽媽回答她“沒多少,就幾塊錢”,但就是這麼幾塊錢、幾塊錢的充值,讓老年人的短劇消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業內管這類消費叫做“瓜子效應”,嗑一個瓜子吃一個仁,看一部劇充一部錢。

那麼這幾塊錢是如何滾起來的呢?

老人們最初觀看的短劇的確是免費的,但通常只能看幾集,之後就要跳轉至小程式充值。解鎖一集摺合人民幣5至8元,以虛擬幣的形式支付。

隨著劇情不斷深入,短劇的情緒渲染和結尾的懸念讓老年觀眾欲罷不能,在小程序不斷提示餘額不足的情況下,為瞭解鎖後續劇情,老人們就會不斷充值。

曉桐媽媽的花費在短劇受眾中並不算多。隨著短劇小程式的層出不窮,老人們手機中的隱形吞金獸也越來越多。雖然單次充值金額都不高,但累積下來消費過萬的大有人在。還有媒體報導過有老人三年總計花費超過3萬元。

正是虛擬幣的存在讓老人混淆了真金白銀的兌換比例。他們以為自己最多花了幾百塊,然而老人們一天的支付金額就可能超過這個數位。

而這種混淆,正是“銀髮經濟”背後的泡沫陷阱。短劇市場不斷渲染娛樂內容對老年人的吸引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卻拒絕關注這背後的消費陷阱和對老年人的情緒誘導。

短劇成為“吞金獸”,不是因為老人在賽博世界遊刃有餘,只是因為他們成為了資本的網中魚。

02

手機板磚

由於老年人成為短劇消費的新生力量,許多短劇小程序的設定一再從簡,為的就是讓老年人更快捷、更方便地完成消費。

然而諷刺的是,在娛樂App不斷優化操作的另一面,在面對真正需要便捷的老人基礎生活需求時,手機卻成為了一塊板磚,擋住了老人的路。

很多人在醫院看病時,總會遇到一位或幾位手忙腳亂的老人。尤其在取號機取號時,有些老年人會湊過來觀看,其實他們都是拿著手機想要別人幫忙取號。

而這些老人都是子女提前在網上給約好的,但是他們不會掃二維碼,不會用線下取號機。

螢幕上的提示資訊很多,很容易忽略身份證取號的選項。而如果要輸入就診卡號或是掃描就診卡條碼,對於老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看到這,誰不得說一句:“要手機掛號取號機和短劇小程式一樣方便就好了。”

的確,生活在賽博世界中的老人,是一群被時代絆住腳步的人。

甚至很多時候,一些App或廣告的設置,就是利用老人的“操作不便”完成的。

@祐介 每次回家看爸媽時都有個固定任務,就是幫他們清理掉手機裡莫名其妙被安裝的App。

很多老人不會關閉鎖屏廣告,稍微點錯一點,馬上就點進了廣告的頁面,然後就稀里糊塗地下載安裝了好多APP。

這些APP中有捕魚、消除小遊戲等遊戲App,有電池助手、手機清理、流量監測等工具類App。而老年人總能輕而易舉地成為App拉新的最佳選擇。

然後每個App又不斷彈出新的廣告,不斷重複這個無意地下載過程。

佑佑對此的評價是,“就好像西西弗斯一樣,永遠在幫我爸刪App,永遠都刪不乾淨。”

但佑佑的爸爸還是幸運的,至少他下載的App佔用的只是手機記憶體。還有一些APP和廣告則會在不知不覺間扣掉老年人的錢。

媒體報導,有位老人在微信里收到一條支付通知,通知顯示他訂閱了某會員,每月會自動抵扣19元。然而老大爺並不記得自己訂閱過此會員。

他只是在打開手機時看到有未讀消息,因為不瞭解推送原理,每次都是亂點一通回到主屏。有天跟著一條資訊點下去,最後就跳出了扣費通知。

而這些彈窗的操作邏輯,就是要老年人以為要想解鎖使用手機就必須按照“通知”的要求做,然後完成扣款的。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次賽博廣告利用老年人對互聯網的不熟悉做成的“陷阱”。

類似因為操作複雜而讓老年人望而生畏的APP還有很多。

有網友就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打車軟體經常自動勾選全部車型,視力不好的老人很容易打到價格更貴的車。

而慌亂之間,老人點上了“呼叫所有車型”,自己卻不知道。而司機已經趕來,繼而發生糾紛的事件屢見不鮮。

老年人並不是互聯網的原生一代,他們出生的年代就註定了會與互聯網世界存在“數字鴻溝”。

這些鴻溝並沒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減弱,反而以更隱蔽的方式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新的阻隔,讓他們在互聯網上更加邊緣化。

03

熟人別走

其實,互聯網的存在的確改變了當代老年人的生活。

回到大家最常抱怨的老人沉迷網路的困擾,無論是上癮的“短劇”還是瘋狂的“短視頻”“直播帶貨”,這背後都指向同一個詞——熱鬧。

聚焦老人群體的直播間,要的就是熱鬧。

那些被年輕人吐槽“假的可以”的PK直播間,收割的就是寂寞的老人群體。他們有大把的時間,但卻已經沒什麼社交空間,無法再進入社會。

融入不進日常生活的熱鬧,只能參與直播間的熱鬧。他們渴望融入群體,而消費、購買就是最直接的參與方式。

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代老人是最後一代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邊緣人。因為這一代之後的人,幾乎都是與網路共同成長起來的,伴隨著網路而生,很多人會分辨或者至少是警惕網路的虛假和泡沫。

而對於這一代老人來說,他們的人生經驗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長時間陪伴著你的人,大概率就是你的“熟人”,而熟人是可以被信任的。

前段時間有位網友在網上揭秘老人如何在直播間被騙買健康產品:直播的一開始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做飯,分享,後面兩人突然開始閒聊,繼而進入賣貨環節——這套邏輯就是完全在照搬熟人社會的鄰里相處方式。

如果說,年輕人可以輕易區分網路和現實,那麼老年人卻很容易模糊這個邊界。

霸總短劇這個品類最開始興起,服務的是年輕人的情感需求。而如果深諳互聯網的年輕人尚且會沉溺在這類短劇中,作為互聯網邊緣人的老人又怎麼會有回還的餘地呢?

況且,短劇輸出強烈情緒價值,的確能激發老年觀眾的情感共鳴。如今的社會觀念變化頻繁,老人對此可能是很茫然的。他們有被愛的渴望;有被關注、被重視的需求,更有希望他們堅信的傳統價值觀不斷被捍衛。

而當年輕人為了生計無法真正陪伴和關懷的時候,老年人的這部分需求就只能成為沉默的漩渦。

所有的這些需求,又恰恰是爽劇、甜劇、虐劇最終能擊中人心的核心原因。

可惜的是,短劇的出現,為的不是真正滿足老人的情感需要,而是想要他們成為新的收益增長點。

04

別割韭菜

其實老年人的需求並不難以琢磨,難的只是要如何被真正照顧到。

伴隨著銀髮經濟出現的另一個互聯網名詞是“適老化設計”,目的就是改善APP的實用性,讓老年群體更好的適應數位生活。有媒體就專門調查過APP的適老化使用,發現很多互聯網公司把適老化簡單理解為"放大字體""簡化功能”,卻沒有注意到老年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

反倒是一些銀行的適老化設計做的不錯:比如許多國有大行的手機銀行會在醒目位置設立版本切換入口,有的還增設了專屬服務功能。

“適老化設計”的核心就是明確老年人的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短劇市場的“適老化”做得倒是非常成功。它們不止利用短劇的情緒邏輯創作老年人愛看的短劇,還認真分析了老人群體的情緒缺口,挖掘了老年人真正的訴求——無論是情感訴求還是消費方便訴求。

短劇小程式的付款路徑也簡單方便,甚至比起很多生活服務APP更加便捷,適合老年人操作。

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設計不是用在“割韭菜”,而是方便老人的日常生活,那麼活躍在互聯網中的老人,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只能在短劇或者短視頻、直播間里打轉?

而被短劇與短視頻裹挾的群體,何止銀髮族?

當然,比起“割韭菜”,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開始行動。

比如很多老年大學開設了專門的APP使用課程,從頭開始教老年人使用手機,幫他們修好路、鋪好橋,更便捷而清醒地走進互聯網,能看到如年輕人看到的五彩斑斕的網路世界。

因為真正的“適老化”從來不是把老年人圈定在互聯網的邊緣世界。

正如在現實世界里,當我們看見長輩步履漸緩時,總會本能地伸手相扶,用體溫傳遞守護而非禁錮。面對數位洪流中踉蹌前行的銀髮探索者,這份人文關懷更應跨越虛實界限。當老人們以孩童般的好奇觸碰數位世界的稜角時,我們既是引路的"數位原住民",亦是防沉迷的"安全圍欄"。

在虛擬空間里牽起那雙布滿歲月褶皺的手,需要的不僅是教會滑動螢幕的技法,更是構建起溫暖的精神驛站。以陪伴消弭代際鴻溝,讓科技真正成為跨越年齡的彩虹橋。

當每個生命都能在時代浪潮中舒展綻放,這才是技術文明該有的溫度,亦是數字時代對人文精神最深情的致敬。

來源/視覺志